张幼仪传读后感

人生需要历练。

人生从来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经历过了极致的悲痛,然后拥有化悲痛为力量的勇气,最后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花朵

女人的生命不应该被束缚在相夫教子中,就像女人的脚不应该被束缚得只能行走在一方庭院中。相夫教子可以有,庭院也可以有,但是只能是自己选择,也只能是自己广阔天地的一角和丰富生命的一个维度。没有人可以规定女人应该做什么,更没有人可以规定女人一定要围着男人转,以男人为中心。

张幼仪的故事既是弃妇奋发图强,自我成长最终成为女王的励志故事,也是当时旧社会女性觉醒和反抗的榜样和先驱的故事。女性读它可以自励,男人读它可以自省。

喜欢这篇文章中的其中一个观点,徐志摩是名人,他的诗词句子也被很多人传颂不绝,但是对这个男人的态度只要停留在欣赏他的才华即可,至于他的人品,真的是不值一提,甚至可以用“渣男”来形容。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在看待他们的时候都是有很多维度的,不应该因为他有名就认为他一定优秀。很多名人他们在某一方面才华卓乎不群,但是在生活上和感情上乃至人品上都不堪入目。例如普金,例如徐志摩。不要因为这些人的一个光环就认为他们全身都是圣洁的,那只是因为光环晃花了你得双眼,让你看不见肮脏和丑陋的局部。

我欣赏张幼仪是因为她冷静、隐忍、坚强、有思想,并且不管处在什么境地她都能把自己的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的毫无遗憾,把自己想要承担的责任完成的不可指责。

婚姻尽管没有带给她任何幸福,但是她努力过,尽力过,最终没有赢得丈夫的爱,却赢得了公婆一辈子的认同。如果不是因为徐志摩,公婆本来与她毫无血缘关系,但是她硬是以她的行为和品性将公婆相处成了自己的亲人,一份超脱了靠丈夫维系的亲情。这是很多传统家庭的女子都没有做到的。

婚姻外她独立一个人带着幼子,没有喊过一声累,也没有向徐志摩求助过一次,直到最后儿子病死,她也没有怨恨过徐志摩。她尽到了做母亲的责任。

再后来她忙事业,每天坚持学习,事业做的蒸蒸日上,学业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她贡献着自己的每一分钟时间和精力,用现在的话说,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狂。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张幼仪51岁终于遇到良人喜结连理,也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鹣鲽情深,相敬如宾,什么才是真正夫妻该有的样子。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张幼仪说她感谢徐志摩让她得到了解脱,也让她有机会得到“重生”。

我想起对于爱不爱徐志摩张幼仪的回答,她说:如果照顾他和他的家人,为他们做了很多的事情就算爱的话,那她应该是“爱”他的吧,甚至,在徐志摩的几个女人里面,她可能是最“爱”她的。我的直觉和判断告诉我,张幼仪如此回答只是因为她不想在人生快要走完的时候,以及徐志摩斯人已逝的时候再去说任何伤害他家人的话了,也有可能是因为她早就放手了,不恨了,所以不再纠结于“爱”与“不爱”的定义本身了,或者说这个词在她与徐志摩相提并论的话题里已经不重要了。当她走遍了人生的风雨,特别是当她有了后20年正常的婚姻生活以后,她早就不爱这个从未带给过她安全感,幸福感的男人了。这个男人从始至终只是她生命里的一个过客罢了。

人生是一场修行。张幼仪的生命活出了自己的维度,她的生命里有各种各样在乎的人和事,爱人和孩子是其中的一部分。她不依附,不脆弱,心胸宽广,大气磅礴,这才是正常的人生,一个女人也该有的人生。这场修行最终也以张幼仪儿孙满堂,晚年幸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幼仪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