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经被此国打到数百年不敢侵犯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相隔不远,难免会产生摩擦碰撞,细数一下,曾经有两次日本被打的数百年不敢西犯。

第一次:唐日白江口之战

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史称朝鲜三国。其中,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时慕时倨。

后来,高句丽内部政变,臣下劝太宗讨伐其弑主之罪,“因丧伐人,朕不取也。”看得出太宗皇帝还是挺厚道的。几年后,太宗本准备集三十万大军,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一举击灭高句丽。不料,却因太宗病逝而作罢。

公元655年(唐高宗统治期内),新罗国(前文提到朝鲜半岛三国之一)向唐廷告状,说高句丽、百济、靺鞨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唐廷下诏劝和,不听。作为帝国仲裁者,唐廷于660年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此次战役,唐朝大胜,灭亡百济,大军班师回京,留下郎将刘仁愿率数在千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


白江口之战

接下来,日本开始给自己强行加戏了。

原来,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来已经降服唐军,待他看到唐军主力回国,萌生贼心,聚百济旧民造反。不久百济“西部皆应”,纷纷据城造反,支持扶余丰。众军相聚,反而把唐军刘仁愿的留守军团团包围于百济城,不仅这样,他们还派使者想当时日本的大和朝廷求援,而当时的日本天皇则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3月,日本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复国为名,派第三批日军登陆朝鲜半岛——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罗夫等将领率二万七千人。这支部队是日军插手朝鲜半岛的主力部队,它的战略目的是寻歼战斗力不强的新罗军,并争取通过速战的方式击溃新罗主力军,扩大战果的同时等待后援部队,寻求战机与其他日本集团军联合展开对唐军的决战。

4月,大唐在新罗属地设立鸡林州大都督府,以文武王金法敏为鸡林州大都督、左卫大将军,正式将新罗纳入唐朝羁縻统治体系。由于日本的中途参战,致使战争天平忽然发生了晃动。按照正常的逻辑,唐军应立即南下,解除日军对新罗军的压力。

但历史的事实是,唐军按兵未动。

刘仁愿的留守军被围,唐廷派大将刘仁轨救援,此时,唐帝国的军队与日本军队就要正面相遇了。公元663年8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此时战况是倭军42000,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3000,战船170艘。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唐军商议先攻水陆要冲加林城,刘仁轨表示,“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孙仁师、刘仁愿外加新罗王法敏带陆军进逼周留城,而刘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帅水军自熊津入白村江,朔流而上,夹攻周留,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而当刘仁轨的水军到达白江口的时候,遭遇了日军大部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唐军百七十艘战船在刘仁轨指挥下列出战斗队形,严阵以待。八月二十七日上午,日军先耐不住,冲向唐军船阵。当时唐日两国的造船技术相差太大,两军现役战船那是有代差的,唐军战船高大坚固,日军小船根本不是对手,双方战船一接触,日军立刻处于劣势。日军将领虽然没脑子,但是勇气可嘉,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的唐军。刘仁轨见日军军旅不整,蜂拥而至,便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日军围在阵中。日军被围,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

中国方面《通鉴纪事本末》记载:“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率众降”。《日本书纪》则写到:“日本水师舍身突入唐阵,唐军从容左右迎击,纵火焚日船。。。。。须臾,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甚众,舮舳不得回旋”。日本四万多大军算是彻底完蛋了,百济复国也化为泡影。


双方进军图

对大唐方面,联合新罗灭亡东北亚小霸王高句丽,将辽东地区纳入国家统治,维护了大唐在东方的霸权。对日本方面,在一个数千人械斗就能称之为大战的国家损失数万人马,统治阶级人心惶惶,唯恐唐军东征自己。

而这次战争以后,日本从663年直到1592年,这近千年的时间里日本不敢西犯,始终都是恭恭敬敬的对待中国。



第二次:明日万历朝鲜战争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似乎是想学习秦始皇打算一统天下,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6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

初期的时候,日本侵略朝鲜,一路高歌猛进,屡战屡胜。朝鲜就向老大哥明朝求助,可那个时候明朝忙啊,当时蒙古人哱拜在宁夏叛变,明军主力调往西北进行作战,在南边,明军和缅甸还在进行拉锯战,这时候大部分的大臣都是反对抗日援朝的,理由千篇一律,大部分是说钱财不够用兵力不够等等,但万历这个人可不是庸君,他一眼看出放任不管的结果,决定拍板,发兵援助朝鲜。

接近20万的日军在朝鲜半岛纵横天下,于是万历决定派遣有1000余名士兵援助朝鲜,在朝鲜官员告知情况后,又于后面四次总共加兵2000余人,于是这3000余名猛士果不其然的败于日军,明庭当时就火了,第一火的是朝鲜提供虚假情报,第二火的是居然被日本打败了。

于是明廷开始正式看待这件事情,陆陆续续的有40000余明军进入到朝鲜战场打算教训日本,一年多后,鬼子提前回家过了个早年,明廷留下一些人在朝鲜帮忙,剩下的调回国内,在1592年4月至1593年7月的时间里,明军因为过于轻敌,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对待日本,虽然打了个胜仗,自身也损失惨重。

过了四年,丰臣秀吉菊花又痒了,再次派兵侵犯朝鲜,同时狠狠的欺负了一把朝鲜半岛内余下的明军,这下明庭又火了,这次因为国内稍微可放松些,于是有近八万明军跨过鸭绿江,齐心协力抗日援朝。

40000明军再次对日军发起进攻,初期却被15万余日军大败,这下明庭开始正式这个跳梁小丑,慢慢加兵到八万,与两倍于自己的日军进行战斗。经历稷山大捷蔚山之战鸣梁海战露梁海战等等战争以后,再加上丰臣秀吉暴毙,日军军心大乱,于是主动撤军回国。


明神宗圣旨《平倭诏》

1598年四月,明军班师回朝,万历帝升座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献上的日本俘虏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来的敌人的头颅传送天下。同日,万历帝接受百官朝贺,祭告郊庙,把献祭祖先的果酒都分赐给了内阁官员们。次月,颁《平倭诏》诏告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朝鲜肃宗说:“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朝鲜人民为缅怀明朝援朝将士的功绩,为邢玠、邓子龙等英雄建立了庙宇,供后人瞻仰。

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影响。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明朝由于辽镇精锐损失严重,短期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视努尔哈赤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朝鲜惨遭连年兵祸,遭受重大损失,国势一蹶不振。日本在这场战争中也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实力大衰,在后来的关原之战中不敌德川家康,最终为其所灭,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

而日本被这两次战争所震撼,两百年不敢侵犯中国在,直到清朝甲午战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曾经被此国打到数百年不敢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