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谁都不能是旁观者

        最近在看一本外国名著《瓦尔登湖》,在上班时间摸鱼看的,工作呢说轻松也还好,就是工资浮动不大,在这种消费一线城市水平、工资三线水平的海南,日子也只是勉强果腹,不由得感慨,90后这代人混的真是一日不如一日。

        话说回来,这本《瓦尔登湖》很需要人静下心来去阅读,然而我看了半个月还没看完,因为我没有那么静的心,却也感触颇深,并深深喜欢它。或许是因为文字风格和我想象中的、我想要的那种生活很贴近。

          很多时候并不想承认被外界的一切诱惑着、干扰着,事实上我站在生活的漩涡中,努力想挣开束缚,想逃离。目前看来,是失败的,我盲目无措。很多励志、更甚是鸡汤文都在鼓励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却没有告诉我们何为努力之捷径,只会告诉你:要感谢你经历的所有的一切。其实我认为这句话有多种理解,我并不认为一定要感谢所有的经历,有些经历根本不值得我们去感谢。

        许多人认为,我生活得不错。我想那肯定是他们关注了我的朋友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朋友圈是可以伪装的,就像你觉得这个人开朗活泼,背地他会在黑夜里哭泣一样。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下班了一个人去菜市场买两个菜,一荤一素,因为经常去几个摊位,所以摊主都认识我,偶尔还会寒暄几句:“下班这么晚啊?”“路上堵。”然后一个人做饭,以前觉得做饭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现在却很享受准备食材然后烹饪的过程,无论好吃与否,许是心态变了。

        瓦尔登湖给了我很多提示,让我越发觉得,他所描述的生活、心态、观点与我不谋而合:湖的一边,一间房子,一条狗,一小块菜地,一把钓具,偶尔有来往的行人…

      我可以在菜地种菜,种花,可以在湖边钓鱼,菜有收成,鱼有上钩,这便是一天的伙食。我喜欢种花,什么花都可以,买种子松土就可以播种,每天看着成长、开花,享受着愉悦的成就感。当然,我要种一些向日葵,因为它向阳而生。这样一来,我的院子生机勃勃,我可以春天看花开,夏天看雨水,秋天看果实,冬天看霜露。其余多的时间,读读书,听听老歌,写写文章,与自己对话。

      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是逃避现实社会的一种方式,应该心怀抱负,向繁华的都市迈进,去拼搏,去经历,去后悔,去实现人生价值…是啊,他们说的这种逃避现实社会的生活,应该才是我想要的人生价值吧!说没抱负也好,没出息也罢。

      又回到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便是人到了适婚的年龄,总会被催。很庆幸我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大家庭,长辈对子女的婚配表示理解和尊重,相信随缘,看子女心愿。大家所熟悉的催婚,在我家几乎不会出现,我们家允许女孩子30岁结婚,但是对男孩子却有一个限量标准:26岁就应该考虑自己的婚事了。但也只是长辈对晚辈不成文的期许,因为他们也明白,有些事情,大人插手,会让孩子更手足无措。

      身边的朋友已经陆陆续续有了家室,与他们的聊天内容大部分我都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他们在讲述自己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再者就是他们的长辈们对晚辈的生活方式的指指点点。我一直以为,别人的人生,不应该被别人用嘴来搬弄是非。

      然而很多人渐渐地进入别人口中的那种角色,无奈之余也无能为力,渐渐地不再那么自视清高,融入到被比较的群体中去,说到底,人生在世,谁都不能是个纯粹的旁观者。

      在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我通常不会把我这种观点说出来,因为他们会反驳我,不认同我这种置身事外的想法,他们认为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是他们比我早经历了而已。这点毋庸置疑,我确实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置身事外的位置,但是我的想法不会改变。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不能要求谁要与你同行,只要你认为你的想法能让你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富足的精神世界。

      我不想与任何人比较人生与活法,也不想活在别人的嘴里。毕竟,被比较的人生,才是可悲。英国作家毛姆有说过: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践自己吗?与此相反,有一个高薪的工作,娶一个或者嫁一个美丽或帅气的伴侣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谁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不是吗?

      所以啊,我们的人生,我们要自己定义。很多人热爱生活,就是因为他们给生活赋予了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在世,谁都不能是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