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在国内上映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先生的小说《红高粱》和《高粱地》改编而成。
张导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时就被它的内容所吸引,随后他将其写成了剧本,参与编剧工作的还有另外两位,写完后他拿给莫言先生看,莫言当时就反映这个电影剧本相比小说而言内容简练了许多。
因为电影只有一个不半小时,所以导演要根据时间的限制,简短又精确的将小说的主题表达出来。相比小说只能通过文字来刻画人物场景和主题的局限性,电影拍摄在视觉艺术上又很大的发挥空间,导演正是发挥了这一点,整部影片宏大的色彩构图和背景音乐是它区别于小说的突出的点。
这是一部战争文艺片,相比其他以阶级斗争为背景的抗日战争片,它选择用一个家族的视角来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尤其是是用了以“我”的第三人称的讲述来引出整个年代的命运,就像莫言的暴力美学,影片中也有这样的艺术手法,以此来极力渲染气氛和深化导演的主题。
要说红色,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中是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在这部影片中“红色”是一种象征,无论是鲜红的高粱酒还是影片开头九儿的红嫁衣又或者影片结尾处血红的天空和高粱所构成的画面,每一帧都给观众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电影开头余占鳌等人抬着九儿去送亲的场面用了红色的花轿和飞扬的黄土以及黝黑的男人这些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元素,他们抬着花轿唱了三分钟之久的歌谣,红色花轿加上声音宏大的喇叭声和音乐声,本该喜庆,但是其他元素的介入以及对音乐声大小的控制和被花轿映红脸的九儿,让场面在嘈杂热闹的音响下却流淌出一种悲剧的味道。
红高粱不仅是红色的酒还有革命战士的鲜血,每一位被日本人杀害的人的鲜血。影片中他们有两次唱祝酒歌,第一次是为酒而唱,第二次是为死去的罗汉大哥而唱,是为抵抗日本人的决心而唱,为祖国而唱。
影片结尾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余占鳌和儿子,他们的地雷没响,泡点着却炸死了自己,他们用笨拙的方式和日本人对抗,宁愿与他们同归于尽,这正是想说的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即使当初我们的力量再薄弱也依旧有着“一人敢走青杀口”的勇气。
九儿死了,在儿子的哭声中给了余占鳌的整张脸的特写,他的脸被黄土所掩埋,背后的背景是红色的夕阳和天空,后面的太阳以淡入淡出的剪辑方式消失又再出现造成眩晕感,就像此刻余占鳌的内心——忽明忽暗,平静的表情加上极大的背景音乐,让观众对他内心的“歇斯底里”感同身受。
最后他的儿子站在高粱地唱歌的近景:“娘,娘,你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孩子的声音稚嫩嘹亮,直击人心,响彻高粱地。
“娘”——是“九儿”也是“祖国”。在夕阳的照映下,整片高粱地都是夸张的红色,接着在歌声的陪伴下,是关于夕阳和高粱构成的红色的画面,这个画面持续到了影片结束。
这些画面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歌词加上孩子稚嫩的声音唱的让人心酸让人流泪。
这不只是“我”爷爷奶奶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故事。
红色的不止是高粱酒还有被鲜血染红的那片九儿和余占鳌初次的那片高粱地,以及全中国千千万万的高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