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天地、专注当下: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孙医生摄影作品

“每一个计划都凝聚了理解力的作用,但如果我们想把本来是理性行为的决定自由也包括在计划之中,那就超过了理解力的范围。如果在过分的计划之中,我们不赋予理性的自由,反而替那过分的计划强找科学依据,这时就会发生不测。”

在《什么是教育》的第4章《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中,雅斯贝尔斯认为某种全盘计划认为是无法达到的,而且是有危害的。他反对指导制定计划的错误意识倾向,也就是反对那种想把不可知的一切拉入计划之中的做法。

这里其实还是容易理解的,也就是说雅思贝尔斯认为计划是需要的,但同时还有一种机变和权衡,这就是理性的自由,理性的自由来自于存在于当下,所以雅斯贝尔斯是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就是完美的未来,教育应该为完完美未来服务,甚至不惜牺牲当下。活在当下就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观点。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而精神成长过程无法计划,所以教育无法计划。

“精神成长”是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中的一个大概念。我觉得主要是指人格的完善和成长,其培养的手段是存在的交往。也就是在团体当中,通过团体的,历史性精神的获得来唤醒象征着的生命意识(p30)。

王不了老师曾经分享过陈钟梁先生的一篇讲座稿《松松垮垮出人才》,似乎也类似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

“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对于教育来说,科学更多的意味着知识价值的匮乏,在教育过程中,科学的思维方式会强制地成为有意识的知识经验。这样作为人类存在的不可或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式,应该在一个自身有限范围为人的生存造福,相反对人的本体的追问则是人的深度价值所在。”

雅斯贝尔斯认为,精神成长,也就是“通过对人的本体的追问,来实现人的生成”。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所在。所谓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所谓技术能力的获得等等,都是次要的。

当然,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如果要专注于当下,就需要多描述,而不是评价;多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问抽象问题,也就是不说大词,采用反概括的思维方式。

关注和推动学生的精神成长,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做实事,思考真问题,又要仰望星空。教育者一定不能丢失的是理想主义,不能停止练习的是思考和实践的技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俯仰天地、专注当下: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