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2节象乃文之根(正文二)

第一章 作文原理

第二节 象乃文之根

如果伏羲的八卦符号还只能算是文章的雏形的话,那么,八卦流传到商代末期,还真被写成文章了。写文章的叫姬昌,是商朝属国周国的国王。姬昌被商纣王关在狱中整整七年,七年间,他把八卦演绎出六十四卦,并把六十四卦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篇真正的文章,文章题目就叫《易》,后人称为《周易》。《易》和八卦一样,都是记录观象占筮吉凶祸福的文章。

《周易》流传到春秋时期,先是被管理周王朝国家图书馆的老子看到了。他如痴如醉地研究《周易》,从中解读出了“道”,写成了《道德经》这么一篇文章。后来,《周易》又被68岁的孔子在鲁国国家图书馆里看到了。他相见恨晚,竟然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连穿竹简的牛皮都翻断了,成就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有一种说法,说孔子研究了《周易》后,用他的观点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解读内容编成了文章,叫《十翼》。孔子的弟子们把姬昌的《周易》和孔子的《十翼》合编在一起,起名叫《易经》。“易者,象也。”就是孔子的解读。经过老子和孔子的解读,《周易》实现了华丽变身,从观象占筮吉凶祸福之方法,变成了修身养性治天下之良策,《易经》还被后人奉为百经之首了。


从古到今,那些写文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道的世间万物万事之象比普通人多。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一方面,从自己生活生产活动中直接获得,另一方面,从书籍、音像、图画等文化媒体中间接获得,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们感受到的象特别多,阅历丰富;读的书特别多,知识渊博。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象,他们才能写出好看好听的文章来。对于小学初中生来讲,受生活生产活动的限制,万物万事之象主要来源于书籍。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从书本中认识万象,才能具备写好文章的根本基础。

行万里路,山川神仙境,民物太古风;读万卷书,青简乾坤大,笔下日月长。只有从万物万事之象起步,顺着象衍生出来的像和意之路,才能踏进汉语文章的殿堂,才能领会汉语文章的奇妙,才能写出好听好看的汉语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1章2节象乃文之根(正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