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下去,小说开头快写完了,但感觉内容干枯,情节也不动人,内容都成了古文翻译了,所以再想要不要继续。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好和坏结果都要承受,坚持下去。)
兰台令史是宫廷档案管理这样的职位,工作内容就是整理一下文书档案,历来王朝都非常注重修史,对兰台令这个职位非常重视。司马迁之后,修史工作就开始注重政治正确了,记录事实还是记录政治成为了修史官的难题。董狐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写几句话就要把脑袋砍掉,这不是每个史官能接受的,大家自然会选择政治正确,这也就是司马迁之后,正史都是堂而皇之,很少出现“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这样的文字了。
班固是兰台令史,班超也是兰台令史,兄弟两人同院做官。班超抄书还可以,但是宫廷档案工作不是简单的整理抄写,还要把某些文字技术性地处理掉,这方面他不如班固了。
档案资料这么复杂,班超又是新手,哪里知道里面会有这么多名堂,搞来搞去,把皇帝的某句话给写进去了。兰台令史有6个人,互相之间要监督,某个令史看见后,也不伸张,他知道班固和班超的关系,自己偷偷地向皇帝报告了,皇帝知道后,又不好深责,一是这话自己确实说过,不好反悔,二是班固干的也还不错,有点功劳,思虑再三,决定还是先免去班超的官职吧。
班超干了还没有一年,就被免去了官职,这让他很沮丧,也让他认识到没有后台或者后台不硬,是没有办法在朝廷立足的。哥哥只是个600石的官员,2000石的大官都朝不保夕,哥哥能够自保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要么自己干出一番功绩出来,靠谁不如靠自己,自己有实力,朝廷也不会轻易动。这就是那些封疆大吏得以保富贵的秘诀,这些大吏镇守一方,一旦动了,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朝廷为了摆平这些矛盾,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一般不会动这些封疆大吏的。
永平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年,奉东督尉窦固出击北匈奴。这是个转折点,意味着东汉对匈奴的战略从防守转为进攻。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东汉的战略说起。一开始刘秀定都洛阳而不是长安,就有自己的战略考虑,长安靠近河西,自匈奴强大以来就面临它们的威胁,还有河西羌人也时常骚扰,换句话说,长安离敌人有点近,防守需要大量的兵力,虽然关中平原是粮仓,但是也需要从外面调粮接济。长安地势利于防守东方过来的敌人,西汉七国之乱就是从东方开始动乱,打到洛阳时被封堵在外面,最终被周亚夫所灭。
但长安不利于防守北方及西北方的敌人,骑兵一旦到达黄土高原,关中大平原就是唾手可得。所以刘秀定都在洛阳这个群山环绕的地方,攻守皆宜。
王莽新朝,天下大乱,长安城被赤眉军洗劫N遍,人都被吃了一遍,关中平原元气大伤,一片凋敝,这也是刘秀不选择长安做都城的原因之一。
问题回来了,你定都洛阳,那你的战略是什么,当然就是拒了。把敌人挡在山外就够了,北面依靠长城,挡住匈奴,南面依靠秦岭挡住羌人,其他的地方就不足忧虑了。
为什么不放弃敦煌武威,直接退回关中呢?战略上是不允许的,这样匈奴、羌人就连成一片,可以四处出击。有了河西走廊的防御,像一块楔子插进去,这样匈奴和羌人攻击时,河西驻军就可以攻击敌人的侧翼,敌人就面对两线攻击,这是兵家大忌。
所以河西诸郡对东汉王朝很重要,王朝可以放弃西域,但绝对不能放弃河西,河西各郡是军事重镇,也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北匈奴不断骚扰,试图占领河西诸郡,河西诸郡自救尚且不够,攻击就不敢谈了。
在经过多年的治理之后,东汉的国力基本恢复到汉文帝的水平,具备了和匈奴战斗的实力。这种情况下,王朝决定对匈奴发动战略攻击。
既然要打击匈奴,就要效仿汉武帝,笼络西域各国,形成军事同盟,两面夹击匈奴,这是历史经验。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攻击可谓是猛烈,但是没有根本性对匈奴形成打击。游牧民族通过高度的机动性,敌进我退,让汉王朝多次无功而返。如果不是卫青、霍去病运气好,找到了匈奴的主力,战争胜负很不好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代战争后勤先行,古代战争粮草先行,几十万大军,在茫茫草原戈壁上行军,一天光人吃马啃都要几十万斤粮草,这些粮草从哪里来?要么是就地征收,要么是长途运输。李广利攻击大宛城,汉武帝动员了30万人搞后勤粮草,几乎耗光了西汉王朝的国力。这样也没有彻底击垮匈奴。后来依靠匈奴人的内乱,缓了一下,匈奴人缓过劲以后,又开始对东汉王朝的攻击。
为什么匈奴人不攻击别的地方,非要打汉朝,这个就要从它的地理位置说起,往西是戈壁荒滩,往东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这样的苦寒之地,往北到头是北冰洋,除了雪什么都没有。只有往南走,有一个问题,自给自足不好嘛?关键是游牧不同于农耕,游牧靠天吃饭,还要东奔西跑,有些东西一旦丢了,想补齐都没办法。农耕不同,虽然也靠天,但是只要有河流灌溉,基本就会丰收,没什么可担心的。匈奴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源,只有往南发展,一抢就跑。
注定两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战争是在所难免。窦家世代经营河西,窦固小的时候就跟叔叔窦融在河西作战,熟悉这里的地形,本来他蹲在大狱里只能等死,没想到河西有变,皇帝又起用了他,统领河西驻军,这是他千载难逢的机会。
窦固要出战,首先要选几个自己人放到重要岗位上,选自己亲戚恐怕皇帝会起疑心,选几个世交子弟,既可避嫌又可巩固势力。班超的父亲班彪和窦固的叔叔窦融是世交,当初王莽大乱时,老班为了避祸,跑到窦融那里,窦融也很尊重他,言听计从,也就是班彪劝他投奔刘秀,才换来窦家的大富大贵。班固当校书郎,窦固也大力推荐过,古话说唇齿相依,两家关系可以这样形容。
窦固要出战,第一个想到了班超,让门下的人去问了问班超的意见,班超觉得这是个机会,当即答应。第二天,窦固就像朝廷举荐班超为假司马,类似于战斗参谋这样的角色。朝廷准奏,打仗是要死人的,更何况西域又是苦寒之地,谁会抢着去?!所以窦固提出这个要求后,朝廷一口就答应了。
出发,行军,大军到了敦煌郡,下一步就要到达伊吾卢了,敦煌到伊吾卢隔着四百公里荒漠戈壁,按东汉的度量衡来计算,大概是一千多里地。东汉在伊吾卢有屯军,伊吾卢就是现在的新疆哈密,它是西域的门户,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夜晚,班超躺在军帐之中,和衣而卧,夜风烈烈,旗卷飞扬,未来会怎样?他不知道,再让他回到洛阳抄书,他是不愿意的,与其穷困终老,不如轰轰烈烈博一把,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在此一举。
这正是虎出深山露峥嵘,壮士欲成千秋业。宝刀入鞘夜犹啸,不斩匈奴誓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