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找不到论点的议论文

韩愈《师说》是一篇有名的议论文,但是却很少有人能正确说出它的论点。

图片发自App


一种说法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是论点,一种说法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论点。还有人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二者合一。这些说法都有人批驳。有识之士可以百度一下。

有人将第一种说法进行加工,得出“学者必有师”是本文中心论点的论断。“学者必有师”的意思是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教。于是作者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为老师可以为你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惑。再说了,人又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就永远得不到解答。由此看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教啊。那以谁为师呢?既可以是比我大的人,也可以是比我小的人,无论贵贱长少,只要他有我可学的道,他就是我的老师。如此看来,“学者必有师”是《师说》的中心论点,不无道理。

但是,学者有师,自古已然,似乎不必论断。再者,下文论说的是今人不从师的恶劣风尚,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从不从的问题。作者用了三组对比来说今人不从师。与古代圣人从师相比,今之众人不从师;与父亲为子选择老师相比,做父亲的自己不从师;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相比,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结论是今人不从师。这是一种恶劣风气。与此相比,古代的圣人却以从师学习为风尚,以向不同的圣人学习为风尚。孔子就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分别向他们学习官职、音乐、古琴和礼。他们形成了以能者为师的良好风尚。李蟠就是一个能推行从师古道的学生,韩愈也为此撰文褒扬。既然通篇都讲从师之道,那么论点就不必是“学者必有师”。

图片发自App

徐江教授曾肯定地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但他将这句话独立出来,作为统摄全篇的主旨段。这种观点遭到了不同人的批判。有人说吴先生混淆了论点与主旨这两个概念。我们在这里不想辨析概念,只想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不是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近似中心论点,“学者必从师”是中心论点(这大概就是有人说的主旨)。中心论点和文章主旨(有人说本文的主旨是褒奖李蟠,倡导从师之道)又是说不清楚的概念了。

教材在“研讨与练习”里有这样的表述,这篇文章开篇提出从师之道的论题后,是怎样推出论点的?(暗含着“古之学者必有师”是论题,下面是推论,最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论点)这样的处理有些不负责任。尤其是教参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也就是说,教参对论题、论点的提法也是一团糟。

至此,非要找论点,我们就把它提炼成“学者必从师”。如果说论题,我们就表述为“论述从师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篇找不到论点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