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鉴赏:白居易著有组诗《新乐府》五十首,《卖炭翁》是其中第三十二首。大约创作于元和四年(809),诗人意在借卖炭老翁的遭遇,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本质。“宫市”是指唐代一种不经官府直接由太监向民间购买官廷日用所需的“采购”行为。“宫市”形成于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之前,宫中所需物品一直由官吏代购。虽称之为“宫市”,但太监在采购时不但以低价强买,甚至不给分文,还以“门户钱”,“脚价钱”的名义进行敲诈,实质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受害者众多。诗人是借卖炭翁的遭遇来反映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达到揭露“宫市”本质的目的。“宫”指皇宫,“市”即买。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是诗歌点题之句,介绍了人物及其生活情况。“伐薪烧炭”,既概括出了烧炭的复杂工序和漫长劳动过程,又是对卖炭翁生活的具体反映。“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两鬓苍苍”说明其年龄已老,“十指黑”则体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诗人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鲜明,把卖炭翁的生存状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这里的描写,简练而细致。“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两句形成一组问答,在问答之间,揭示出卖炭翁在高龄之下,依然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原因:卖炭翁已经被剥削得衣食无着,全指望在这些木炭上了,希望它们能卖个好价钱。在这里,文势发生了跌宕起伏,人民生活的疾苦得到了更深、更广的反映。这两句,对下文揭露宫使的掠夺恶行做了充分的铺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里把卖炭翁虽然“衣正单”,心里却“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刻画出来。常理之下,衣单应该盼天暖,但卖炭翁却“愿天寒”,究其原因,乃“身上衣裳口中食”所致。


如卖炭翁所愿,城外果然飘来一场大雪,“一尺雪”,说明雪之大。之后,诗人虽然写了“晓驾炭车辗冰辙”,但并未就老翁在路上行走的情况作出具体描述,而是直接以“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承接上文。其实“牛困人饥”已经说明了情况。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途本身就远,再加上大雪的到来,行路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此时卖炭翁心中想的并非路途的艰难,而是这车炭最后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食。这也正是读者此时所关注的。诗人在这里制造了一个悬念。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四句是对宫使形象的描写。这里,诗人采用了由远到近的描写手法,同时又再度运用了问答的方式。“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穿白衫。这里的“使者”,仅仅是指宫中出来的采办。宫使手借中文书,冠以奉旨办货的名义,不由分说就把老翁的炭车赶往北边皇宫的方向。诗人在这里仅仅用了“把”、“称”、“叱”、“牵”四个词,宫使们如狼似虎、蛮横之极的形象就已经跃然纸上,语言精练而有力。

老翁最后又得到了多少钱呢?“半匹红纱一丈绫”,宫使仅用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就把老翁的千余斤重炭夺走了。“惜不得”,卖炭翁纵使万般不舍,却也奈何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宫使把车拉走。此时,受剥削心中无法言语的愤恨、酸楚都尽在这三个字之中。诗歌到这里无疾而终,既没对卖炭翁此时的表情、语言进行写,也没交代卖炭翁日后的生活情况,再度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居易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