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伐纣后,纣王自焚,武王一年后也去世,你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西周伐纣后,纣王自焚,武王一年后也去世,你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的周文王姬昌颇有贤名,治理得西岐井井有条,并且深得民心。

经过七年的牢狱之灾,文王在河南安阳的羑里城里拘而演周易。回到西岐后,又在渭水河畔访得高人姜子牙。

经过太王、王季、文王等人的励精图治,西岐越来越强大。直到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姬发拜姜子牙为仲父,开始了东进伐纣。

《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中,武王最终伐纣成功,惨无人道的纣王,终因自己的荒淫残暴,作茧作缚,在摘星台自焚而死。

《封神演义》原著的最后结局,也以周武王仁者无敌,回国称王,建立周朝,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同时分封列国诸侯而结束;

而姜太公顺利完成了师父元始天尊交给他的“封神”大任,圆满收官。

历史上,对武王登殿称天子以后的事迹,记载的内容并不太多。

查阅资料,“源易缘”注意到,由于武王伐纣时,勤于国政和带兵打仗,操劳过度,又不幸身染重病。

武王姬发,在灭商后的第二年便不幸病故。从公元前1050年文王辞世,武王继位,到公元前1043年,武王去世,仅在位七年时间。

武王在世时,虽然将商朝的政治中心攻陷,将商朝的最后一任国君帝辛打败。然而,当时四周还有商朝的反抗势力,在时刻威胁着西周。

加上,武王以“小邦”建国,统治天下四周,也有一部分强大的诸侯,表面臣服,心里却憋着一口气。

史书记载:武王建国后,继续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征服者有99国,臣服者有652国。

公元前1043年,武王去世时,接位的武成王,还是一个年仅十余岁的孩子。

武王去世时,一方面担心四方诸侯,有不臣服造反者,也担心成王年龄太小,难以驾驭臣服大臣。

内忧外患之下,武王的心情可谓:百般杂陈。

于是,临终前,他将国事托付于有大德、大贤、大才、大功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后来闻名千秋的周公。

为何武王最终选择了弟弟姬旦辅佐成王,结合史料,“源易缘”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武王与姬旦为同胞亲兄弟。姬旦也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的亲弟弟。

二是姬旦为人孝贤,深得武王信任。文王在世时,姬旦就是孝顺、仁义、慈爱的一个人。武王执政时,他就曾一心辅佐武王。

三是武王伐纣成功后,姬旦的封地在周,爵为上公,这也是后人称其为周公,或周公旦的原因。

四是姬旦是德才兼备,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又在国内有威望。武王去世后,姬旦继续忠心辅佐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和武庚三人的叛乱。同时  助成王在周朝实行仁政,建立礼乐制度等;

《尚书》在记载武王去世之初,周朝一度失去重心。成王执政初期的内忧外患时称:有大艰于西,西人亦不静。

如果没有周公的仁心辅佐,成王很难应付得了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

周公后来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高的评价。以圣人孔子为首的儒教学派,将周公的做人处世,及其仁义才德,作为最高典范。孔子一生倡导的礼乐制度,正是周公建立的。

据说,孔子在年老之时,常以梦到周公为荣,并留下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名句。

当初,周公辅佐成王之初,面对管叔等人的异心和风云变幻般的朝局,及时称”摄政王“。

此举也为他引来了不少的争议和麻烦。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作《放言》,称赞周公: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假若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周公称王后,他的哥哥的管叔有意争权,四处散布谣言,称周公日后将不利于孺子(成王)。并于三年后,管叔鼓动并结联十几个与殷商关系密切的方国,举兵反周。

此时的周公果断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一方面周朝内部,召集姜子牙和召公夷等重臣,向诸侯说明自己称王迫于内部形势,为了平息管叔等人虎视眈眈的异心;另一方面又可东征平反三乱,同时扫清了殷商的外围残余势力。

从此以后,周朝才真正从弱小的邦国,发展为泱泱大国。

而周公为了周朝的发展,也可谓呕心沥血,历史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正是说周公在辅佐成王期间,唯恐失去天下贤人,有一次,他正在洗头,有贤士来访,周公正在吃饭,便吐出口中的食物,虚心聆听贤人们的治国方略或教诲。

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有能力管理朝政。周公便心甘情愿地,还政于成王,本分做臣子之事。

后来,周公因治理天下有功,被周王加封到曲阜,地方圆七百里,革车千乘。并命后世鲁公,可以天子礼仪祭祀周公。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周伐纣后,纣王自焚,武王一年后也去世,你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