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的小记

今天,继续昨天的节奏,又是快到中午的时候,去到家附近的公园茶座。

今天室外的温度要高一些,吸取昨天的经验教训,今天我做了一点调整,一是呆的时间不要太长,二是劳逸结合,不要搞得太辛苦。今天在那里呆了四个小时,其中有两次共计一个多小时我通过打坐休息,其余时间读书,中间也起来活动活动,这样就舒服一些。

这是晚春的绿吧

今天主要读的是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当中关于苏轼的部分,昨天太累了,我没有写清楚这本书的名字,后来有位朋友私信留言问我了。我一直很钦佩叶先生“中国古典诗意般的人生”,今天认真读了她关于东坡的人生和他的词的论述,就想做一下梳理和摘录,也帮助自己理清思绪。更希望藉这个过程,再去感受一下东坡坎坷不平但充满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但一个人物。”“他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别的特色。一个特色是儒家用世的志意,这是中国一般读书人好的传统,就是对国家民族的关心。苏东坡还更有另一面修养,他很小的时候读到《庄子》......这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 的故事,《庄子》里讲了很多。苏东坡说他从前内心也有一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一看《庄子》,他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苏东坡这幼小读书的时候,就能够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汇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除了儒道的修养以外,他还有一种历史上的通观他把他自己放在整个历史上的通观,他把他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同样写《念奴娇》,李后主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悲哀,是感慨之中的一种解脱,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非常重要一项要培养的成的眼光。表面上写得这样地洒脱,这样的开阔,这样的博大,不但是通古今而观之,而且把自己糅合在古今之中了。”“所以,苏东坡才可以在做事情的时候,无论是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谪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了人民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是毕竟要过去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浅显的那些豪放的词,你要看他天风海淘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的作品,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比如:《定风波》、《八声甘州.寄参廖子》

关于东西方学问的结合,关于人生如何放下小我,叶嘉莹先生的一段话实在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点要清清楚楚认识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尽管它有不好的地方要扬弃,但首先你要对它有了解。那天一位同学问我,说叶先生你为什么能把西方学说都结合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来。他说我也看了许多西方现象学的著作,怎么结合不起来呀?我说,因为你没有一个根源,你无从结合。尽管你看得再多,它们都是支离破碎的,都是散漫的,你没有一个中心把它们贯穿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而作为一个人,也应该又一种历史的观点,才不至把小我的厉害计较得很多,也才不会把小我的忧患看得那么沉重,因为有许多历史人物和你在一起担负了这些盛衰兴亡 悲慨。这正式苏东坡能够有他旷达一面的原因之一。”

上面这段话我读了很感慨,做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知,是很难确立自己生命的中心的。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学习《论语》以后,我才慢慢能真正走入中国文化,开始发自内心热爱古典诗词,在这个过程我才慢慢找到自己的生命文化(精神)基因,而这一部分又如同是我们生命的坐标系,当我们读其它文化背景的书,我们有一个对比,既会看到不同文化特点又会发现人类的共性。遇到自己人生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会迷失,因为有一个稳定的、大的价值体系在那里支持着你。最后,关于叶先生说的把小我糅合在在整个历史大背景中,是小我真正的解脱之道,我想,这不仅是苏东坡可以旷达的原因,也是叶嘉莹先生一生投身于中国古典诗词传播,从而化小我成大我、生命得以升华的切身体会吧!今天晚上散步时,细细体会这一点,很有收获!

读书累了,抬头看看,好美!

这里是我的茶座,呵呵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后的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