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研开始,我的睡眠一直不太好,具体表现为:晚上入睡时间比较长;白天总感觉没睡够,精神状态不太好。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挺久,一直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解决办法。不过,也是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所以才一直拖着。
后来,在得到上发现张遇升老师开了《怎样获得高质量睡眠》的课程,就购买了课程进行学习。课程不长,只有6节课,总共一个多小时的内容,所以很快就学完了。张老师在课程中讲的内容非常简单易行,我学了之后实践了一段时间,睡眠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对于我们面临的各种睡眠问题,张老师建议我们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而不是吃药。所谓的“认知行为疗法”就是建立正确的认识,养成正确的行为。而要建立正确的认识,首先需要纠正我们对于睡眠存在的一些误解。
张老师在课程的发刊词中就提到了好几个关于睡眠的误解,在之后的课程内容又穿插着纠正了一些其他的误解。在复习课程的过程中,我把这些误解记录了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认为每天一定要睡够8小时才够。
8小时是人类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长,但平均数并非及格线,睡眠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这就好像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0cm,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身高刚好等于170cm的男性才是正常的。很显然,身高160cm和185cm也都是正常。人类的睡眠时长也是类似的道理。
第二,觉得“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晚起伤身体”。
从睡眠的角度,人类分为百灵鸟和猫头鹰两种类型。目前并没有医学证据显示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对身体的影响有什么差别,关键的区别在于“睡眠效率”。所谓“睡眠效率”就是你晚上真正睡着的时间跟你躺在床上的时间的比值。这个数值越高越好,一般来说要超过90%才算正常。
至于我们普遍觉得早睡早起比较好的原因,很可能跟我们的社会生存环境相关。我们一般在早上比较早的时间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因此早睡早起的人在时间安排上相对比较从容,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跟睡眠本身是不想干的。
第三,认为夏天睡觉不能吹空调,宁愿热一点也不能着凉。
其实吹空调和着凉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室温的高低却和睡眠质量有着极大的相关。人在相对凉爽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入睡。美国睡眠协会推荐入睡的最佳室温是18-22度?但是张老师说,按照中国人的体质,也许22-25是更好的选择。
第四,晚上睡不好可以第二天睡午觉补。
睡得够不够是用睡眠时长来衡量的,而睡得好不好是用“睡眠效率”来衡量的。睡得不够可以午觉补,睡得不好却不能用午觉补。比如你因为赶飞机、赶作业等突发情况减少了睡眠时间时,可以通过睡午觉补充。但是如果你的“睡眠效率”本来就不高时,就应该避免午睡,这样才能增大睡眠动力,提升睡眠效率。
第五,很多人尝试各种方法改善睡眠,但是屡战屡败,怀疑是自己体质差或者是家族遗传基因导致。
睡眠是人类和所有动物的最低层生理需求,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而且可以享有良好的睡眠。现代人绝大多数的睡眠问题,并不是体质或者遗传的问题,而是由于错误的睡眠习惯和心理因素造成的。
睡眠习惯是指现代人每天缺乏体力活动、很少晒太阳、每天接受很多刺激的娱乐内容、长时间久坐看手机和电脑,甚至到睡觉前也离不开。而心理因素是指越是在乎睡眠、对睡眠期望值高的人,反倒越容易失眠。
既然错误的睡眠习惯和心理因素是造成睡眠质量差的主要原因。那怎么解决呢?
首选“认知行为疗法”,即建立正确的认知,养成正确的行为。
第六,喝酒有助于睡眠。
很多人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对这个观念深信不疑。但这句话只对了一部分,实际情况是喝酒确实有助于入睡,但是会打乱人原有的睡眠节奏,使人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尤其是快速动眼睡眠。所以它会降低人的睡眠质量。
第七,喝咖啡能让人少睡一点。
咖啡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能让人提神。咖啡因能提神的原因在于它能阻止腺苷发挥作用。腺苷是我们细胞代谢的一种副产品,它堆积起来就会让人觉得困倦。而当我们摄入咖啡因后,它能阻止腺苷发挥作用,相当于帮我们骗过了身体,让我们觉得不困。但是当咖啡因被人体代谢掉时,腺苷仍然会发生作用,此时人会觉得更困,因为过程中体内已经积累了更多的腺苷。了解了这个原理,就能知道喝咖啡不能代替睡眠了。
另外,咖啡因被人体代谢掉一半需要4到6小时,因此晚上睡觉前4小时以内最好不要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事物。医学上建议成人每天摄入的咖啡因含量不要超过400毫克,这个跟人的体重有关。400毫克相当于星巴克两杯grande的美式咖啡,或者10听可乐。只要每日摄入量不超标,就是安全的。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张遇升老师的课程中总结的常见的睡眠误区,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