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着樊登读书上班,已然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
这两天听了一本名为《能力陷阱》的书,打破了我的惯有思维,肯定也突破了很多人的现有想法。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呢?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时候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往往不是我们的努力程度,而是我们避坑的能力。
书里提到的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
作者认为:我们所认为的那个真实的自己,其实是过去的自己。
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总是嚷嚷着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抵制虚伪;
很多人认为,如果要根据环境而变换自己,会使得他们远离了自己最自然的风格;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对真实自己的一种威胁。
有人说:虽然我很单纯,经常被骗,但是我很真实;
有人说:虽然我长的不好看,也不会化妆,但是我真实;
还有人说:虽然我很迷糊,说话也很直接,但是我真实。
所以,这些人往往过完了半辈子还在原地踏步,
因为他们总是用自己的过去来定义真实性,而且认为自我的保持就是真实。
可是,社会在进步,我们周遭的人和事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新、运转,
过去的真实无法满足我们的未来,甚至是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那么,这样的真实性,它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很多人说“我要忠于自己”或者“要做自己”。那请问:
你要做的是哪个自己?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
或许我们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无限放大自我感,
每天告诉自己:做自己,开心就好,人活着不就是开心吗。
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开心的活着,也在开心的落后于别人。
然而,这本书粉碎了我们的梦境,它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
忠于自己只是一个抵触变化,不愿学习,不愿改变的一个巨大谎言。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身份,不仅仅应该基于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同样也要基于未来的自己。
那个潜在的我们,会引导着现在的我们的行为,我们才能渐渐朝着理想的自己而努力。
我们应该不断的去尝试新的东西,而不是一直做我们自己擅长的东西。
人们总是乐于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乐于待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它就像是一种毒瘾,牢牢的控制我们,无法走出自己舒适圈。
每个人都会有他擅长的事情,而且他自己也会很喜欢这些事,因为它能给他带来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我们被这种成就感深深地吸引,把自己的幸福感全部建立在其上面,
然后,我们认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就是最有价值的事,也是最值得我们投入时间的。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人生真的能如此顺利吗?
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否则我们都是人生赢家了。
人生总是在稳定和改变中交替而行,我们要敢于跳出自己舒适区和擅长区域,
不要画地为牢,先做再说,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切记不要还没开始任何事之前,先给自己画上一个大圈,告诉自己不可能。
另外,我们还要开始慢慢习惯角色的转变,并且把转变适应地更加自然。
无论环境的需求是什么,角色的转变是什么,我们都能很好地把控。
不要总是专注于自己过去的身份,小心翼翼地去呵护过去的样子。
久而久之,你的故事开始随之而改变,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依然很真实的自己。
最后,共勉:我们要像艺术家一样去抄袭,相互借鉴革新,不断为未来的自己赋能。
我们经常以保持真实性为借口拒绝改变。也许你更应该忠于的是未来的那个未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