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边义老师
例解古典诗词的特殊结构技法
古典诗词讲究章法,注重诗意的分合和意脉的承接,最常见的章法是“起承转合”,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结构方式和技法,对其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一、逆起式
就是先写结果,后交代原因。
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通过一个将军田猎场面的描叙,咏歌了一种尚武精神,其中洋溢的豪气也是盛唐气象的再现。为了表现这种豪气,诗歌诗人选用了逆起法。按正常的叙述方式,应该是“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先交代事由、人物和地点——“将军猎渭城”,然后再描述由此而产生的结果——“风劲角弓鸣”。但诗中是先说结果再交代事由,“逆起得势”,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给人一种突兀感,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突出了诗的主旨。最后再用“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的“将军猎渭城”呼应,让刚猛劲急与苍茫一张一弛,为将军郊猎图添上完美的一笔。
二、承接式
是指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的进行书写。在语言上下句承接上句,结构上下段承接上段,全诗一意到底,句句相连,意脉不断。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首思妇诗,委婉地表现了反战情绪。但构思上,不是通过思念远戍的丈夫来表达对连年征战的不满,而是从埋怨鸟儿啼叫落笔,因为她在梦中到了辽西,见到了久别的丈夫,相互倾诉衷肠。为了让梦能继续下去,她要把鸟儿赶走。四句诗下句紧承上句,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及闺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表现得真挚感人!
三、交综式
是指前后、首尾或者两句之间交综呼应,可分为有序交综和无序交综两种方式。
杜甫《楼上》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这首诗紧紧围绕孤苦无依、四处飘流的伤感和忧国忧民情怀这两个方面,在结构上交综翻叠。第五句“恋阙劳肝肺”与第三句“皇舆三极北”相对,第六句“论材愧杞楠”与第四句“身事五湖南”相对,前者表现其忧国忧民情怀,后者抒发飘泊江湖无法为国效力的无奈和伤感;在呼应叠合之中给人一种开阖翻叠的美感。
(1)有序交综
交综呈一定的规律,如果是绝句,则一、三句与二、四句呼应;如是律体,则五六句与一二句呼应,七八句与三四句呼应。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吩咐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这首诗通过听流浪艺人弹奏筝曲的感受,表达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在结构上,第三句对接第一句,皆是写景,构织一个凄清又迷茫的氛围;第四句对接第二句,写弹筝者和听筝者。“吩咐鸣筝与客心”是说两人能心心相通,第四句更进一步,写弹奏者感情激愤以至弦断,听者则泪流不止。这种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使凄清幽暗的心境更加突出。
(2)无序交综
即全诗的对应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是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前三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苍苍是色彩、杳杳是声音、斜阳系时间,各为一个方面,互不相属,至末句点出人物,用一个“独”字串联格局,“远”字对应“杳杳”和“苍苍”,从而抒发了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上人的深厚情意,以及诗人闲适淡泊的情怀。结构上的无序交综,使这首诗增添了美感。
跳跃技法
古典诗词在谋篇布局和叙述方式上,强调最主要、最精彩的,略去次要、平淡的,或者在诗词中有意不把话说尽、说透,刻意留下空白,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是诗词结构上的跳跃技法。
一、叙述层次上的跳跃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写的是客中送客,诗人以明净自然的语言,抒发了深厚真挚的惜别之情。诗的前两句就像一出抒情短剧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安排了恰如其分的时间、地点和演出时必不可少的道具、场景。诗的三、四句在情节上是个大幅度的跳跃,舍弃了送别之中一般过程的叙述,一下子从环境描写跳到饯行酒宴的煞尾,宴前、宴中的场面一概略去,从系列送别的场面和动作中选取最感人的镜头和最富情感的瞬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的千言万语也都寄托在这临别的最后一杯酒。这当中既有对友人远去他乡的慰藉,有对友人的良好祝愿,也有自己依依惜别的深情,使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饱和点,也使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显得分外集中和强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可分为两个场景,前半段是咏雪,后半段是送别。中间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来承上启下。其中送别的场面诗人也是采用跳跃式。诗中送别的宴会,只有两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着意渲染一种异域情调。然后直接便跳到送行场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意在表现一种独特的异域风光,以及通过送别来暗抒自己的思乡之情。至于宴会本身,并不是他重点表现的内容,所以跳过。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二、时间上的跳跃
贺铸的《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上阙开头“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在时间上就是大幅度的跳跃。诗人重过苏州阊门,想到相濡以沫的妻子已经去世,不禁悲从中来,以突出生离和死别给词人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下阙时间跳跃的幅度更大。“原上草,露初晞”,慨叹人生短促。“旧栖新垅两依依”指代妻子已成为北邙上一抔黄土。“空床卧听南窗雨”,描叙今日独居中的思念,而“谁复挑灯夜补衣”则是回忆昔日夫妻在穷困中相守的情形。这三句在时间上有两次跳跃:一是从妻子去世之时跳跃到今日雨夜独处的愁思,二是由今日雨夜独处的愁思跳跃到昔日夫妻之间的贫贱相守。通过这两次跳跃,将词人与妻子一生的相濡以沫,妻子逝去后自己的追怀和愁思用最简洁的笔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在时间上大跨度的跳跃,从东晋时代王谢大族的鼎盛对接到中唐时代此处的衰微,时间上一下子省略了数百年。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含着深刻的寓意。
无题
之一
边义(辽阳)
征衣久置马离鞍,回首曾经不忍看。
总为柔情心已碎,非因琐事体生寒。
功名此刻随它没,荣辱由来和泪弹。
望眼浮云遮月影,清风告我莫凭栏。
之二
昏灯摇曳背如弓,求索经年未觉穷。
觅句无关晨与晚,寻真渐悟异和同。
诗囊检点乾坤大,客路思量岁月匆。
待得霜来山染色,多情不怕打秋风。
2022.03.01 舞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