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七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中国儒、释、道三教并立,儒、道为中国固有,佛教则是外来的。

据《魏书·释老志》佛教传入分三期:

第一期:匈奴浑邪王降于中国,得一金人,为开始。

第二期: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于博士弟子秦景宪。

第三期:后汉明帝时期,傅毅以佛来解释其梦见金人。经多方考据,作者认为佛教输入较耶稣纪元时为早,可能是随着中国与西域交通后,但并没有正确的是史实中考。佛教的输入与黄老关系密切。黄老本次学术名称,指皇帝、老子而言,即九流中道家之学。但当时的黄老却是一种迷信,与浮屠发生关系,这与方士有关。方士借皇帝追求长生,形式从寻三神山,筑宫馆,炼奇药到建祠祭,到符水治病。在人心不安之时愚弄人民,这便有了迷信色彩。

佛教最先输入的是其仪式,或与别种宗教加杂,迷信色彩很浓。

借皇帝追求长生,必用老子的辞以资讽诵。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有一部分方士借《老子》与士大夫接近,所谓的老子也变成了九流中道学之学的巨子,和道教的教主。但直至公元四世纪中,魏太武帝时道教才真正成为一个宗教,与儒,释三足并立。

第十一章两汉的社会

汉承秦后,封建未破坏殆尽,但商业资本始兴。

在汉武帝时期,虽然很富庶,财富总量增加,但分配却并不平均。进而演变成了新莽时的变乱。之后,经济组织没有改变。虽然地区地权可以暂时平均,但总会致社会问题复萌。原因除政治外,还有少数人占有土地和资本的原因。

汉时,奴婢之数极多,有官(犯罪没入的)有私(因贫而买卖)。在前后汉之间,天下大乱,人民穷困,奴婢之数更是增多。

在当时,宗法和阶级思想浓厚,父权很重,以孝囊括一切。在政治上,地方官吏沿袭的是封建时代对诸侯的观念。那时封建时代之士比较好的方面是慷慨之风,让爵让产,轻财仗义,重名轻利。武士则有慷慨殉国之风,从李广、李陵和班固等人身上即可看出,故游侠特盛。游侠为封建时代的“士”,偏文为儒,偏武者为侠。儒墨并称(孔子,儒之社会,墨子,侠的党徒)亦以武侠对举。侠借连群结党以谋生活。此后:盗跖之居民间者“,此类人官方惩艾,民间亦厌,仁侠之风也就渐渐变没了。

第十二章 三国鼎立

后汉末年,刺使改作州牧,统辖范围相当于一省,但其势足以反抗中央。

在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都之时,天下纷纷割据。比较大的有袁绍(幽,并,青,冀),袁绍(寿春),刘表(荆州),刘焉(益州),刘备(徐州),张鲁(汉中),马腾,韩遂(涼州),公孙度(辽东)。袁绍是曹操的大敌,但在官渡一战却败给了曹操(公元200年)。曹于公元208年开始进攻荆州,在当阳长阪,刘备败。于是,孙、刘合兵,大破曹操于赤壁。此后围绕益州,荆州,襄阳,樊城等地,曹操,刘备,孙权之间展开了争斗。

公元220年遂成三国之势。曹丕(魏文帝),刘备称帝于蜀(为蜀汉昭烈帝,221年),孙权(吴大帝)迁都建业(229年)。

昭烈帝用诸葛亮辅政,以一州(益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乱,次出师北伐。后来蒋琬、费祎辅佐刘禅,形势渐趋恶化。

魏文帝易猜忌。明帝后,魏事益坏。此后,经过齐王芳,高贵乡公髦,司马氏篡位之势已成。

吴大帝在位时间颇久,但其后几代君主均无所建树。到孙皓时,只靠一个陆抗守荆州以御北方。陆抗死后,吴形势大非。208年,吴灭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