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花了两三天时间读完了路遥的《人生》,意犹未尽,网上搜到还有电影,看了几分钟,感觉远没有书籍表现得细腻有趣,就没有看下去。

柳青对这本小说的评价是这样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小说就是围绕着主人公高加林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展开的,在我看来,这些选择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

当最后高加林从县里被迫又回到农村社员,作者写到最后但不是结束,我一直在想,他回去后又是怎样?在巧珍对村长的求助下,能不能重回学校当老师?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有没有机会再次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毕竟他很有才,也很能干,这是事实!或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没有机会做生意,然后发家致富?或者内心彻底屈服,踏踏实实做一名勤奋的农民,然后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一辈子…

先说说高加林这个人—

如果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也就没有选择而言了,只是按部就班跟随着父辈生存生活,没有太多想法,也不会试图改变,没有包袱,仅仅为了更好的生活,按照现有的规则该干活干活,累了倒头就睡,饿了能吃饱就好。而高加林恰恰是上不上下不下的,按照文中说是文不上武不下!读书很多,富有真才实学,却没考上大学,只能在农村,可因为满腹才华无处施展而委屈,既然不让有出头之地,何必又让才华满满,还不如是个学渣,直接认命!

很多评论说是高加林没有分清理想和现实,我却觉得他对理想的憧憬符合他的才华与能力,只是当时的社会属于改革期,限制条件比较多,当然,这也是被现实所迫。

而高加林性格的形成也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在那个时代,一般都是家里好几个兄弟姐妹,吃饱饭都是问题,上学受教育的并不多。高加林是家里的独苗,父母应该比较宠爱他,想必从小学习就好,长大又有才华,村里的夸奖应该不断,就连村长对他的才华与能力都有敬畏之心!所以,他身上那种傲气,娇气,强自尊心也就能理解了。进城卖馒头那段把他强烈的自尊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不管什么途径进了城,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但他还是不满足,想着到更广阔的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对于一个喜欢看报的年轻人,憧憬外面的世界很正常,也正是这个想法,让他在感情面前做出了看似错误的决定…

再说说爱情—

我特别喜欢巧珍这个人物,即便是现在这个社会,她都是我非常敬佩的女人,敢爱敢恨,勇敢,大方,情商高,有主见,还特别体贴,共情,她暗恋高加林,一开始担心自己没文化配不上当教师的他,而当高加林被下了,她又心疼又有点开心,她开始主动接近高加林,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意,真的是女追男,隔层纱,她的爱给了高加林巨大的慰藉。在文中的描述中能感受到高加林内心是喜欢巧珍的,巧珍在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上都对高加林是个很好的互补,而且她还那么体贴,那么懂事儿,能看透高加林的心。

但高加林虽然爱着巧珍,却又不甘心平淡的生活,以及嫌弃着巧珍没有文化,我当时读的时候也认为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尤其是高加林进城工作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差距越来越大,即使结婚会不会越来越没得聊,但后来想了想,还是高加林股子里太傲气与自尊心太强,没有文化,你可以教她嘛,巧珍内心是渴望受教育的,就凭她不顾村民嘲笑,美滋滋刷牙的那段描写,就看得出巧珍是乐意为了他去学习,去改变的,但高加林却没有给她机会,没有带她进步的想法,只把眼光关注在眼前,还是有点目光短浅,而且极度自私!

巧珍在被甩之后,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怨恨在心,看得出她内心的坚强,跟马拴结婚后,也不再对高加林充满幻想,虽然心中还是爱着他,还想着让马拴跟村长求情让高加林去学校教书,可见她的大气与对家庭的责任!

相比之下,高加林更显得自私自利,为了前途,抛弃自己所爱,跟黄亚萍过起满是虚荣心的恋爱生活,这也能看出他的单纯,想问题还是那么简单,难道不知道婚姻讲究得是门当户对吗?

但就高加林这样的人来说,前边的描写也已经有了他势必选择黄亚萍的暗示,也正是这个选择,将他又打回原型!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个教训吧,让他更好地认清现实,只是可惜了这满身的才华与能力!

就像作者写的并非结束,我们不知道高加林未来的路是怎样的,他的结婚对象是怎样的,但经过生活,事业,爱情一次次的波动起伏,相信他的内心会更加沉淀。

是的,选择很重要,记得高中英语老师曾经说过:人命运的转折点有三个:1. 高考;2. 结婚;3. 工作。我当时并不理解,随着长大进入社会,对这句话体会也越来越深,然而,当醒悟的时候,或许这三个转折点已经过去了。

对于没有背景没有贵人指路的年轻人来说,在人生的岔路口,总是会迷茫与困惑,总是会禁不住诱惑,好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选择的机会增多了,试错的机会也增多了,只是其中的时间等成本,自己懂得去承担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