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用脑】的要点
单位时间内产生了大量有效思维
需要高度专注
常有一定的吃力感、痛苦感
而对于那些思维能力超强的顶级高手,这种吃力和痛苦的感觉最终会降到无限趋近于零,有效的思考变得轻松,几乎如呼吸一样自然。
疲惫用脑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长时间用脑不休息,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饮食混乱导致大脑精力变差,患病导致大脑不清醒却强行用脑等。
比较贴近我们所说的【心流】状态
刻意练习
在舒适区之外练习
有明确的练习目标
在练习中能得到反馈
高度专注
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
结构化思维的通用方式
先对课本已有知识点进行结构化整理,做出分类和层级。
观察补充的知识点,思考它属于原有课本基础知识中的哪一类的下级或平级。
按照其结构化定位,在笔记本的相应位置进行知识补充。
结构化笔记与结构化知识整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对于单节课的内容,我们需记录结构化笔记;而对于大量积累性的知识点,则需要结构化知识整理。
结构化思维的误区
如果我们把结构化思维用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叫作思维导图。
国内通用的思维导图使用方式,对于越是高难度、需要深度思考的学科,有效性就越低。
解题思路结构化
解题思路,是指那些不属于课本的基础公式和定律,但对解题有重要作用的特殊解题步骤或者技巧。
尽管解题思路结构化看起来依然是一种初级学习策略,但它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作用是巨大的
根据大脑的特点,零散无序的知识难吸收、易遗忘,而对它们进行结构化整理则会大幅提高大脑吸收知识的效率。
全流程优化
流程思维,又可以称作全流程优化,它的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由多个流程、步骤组成,把每一个流程、步骤进行优化,做到(接近)最好,就叫作全流程优化。
预习的策略
当我们判断要不要预习的时候,需要综合考量上述4个条件——老师的讲课风格、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课程难度和即时反应能力。
第一步:快速阅读课本。通读课本章节全文或者其主要部分。
第二步:寻找和标记重点概念、公式和原理。一般是课本的黑体字部分和段首部分,将这些部分用彩色笔画线、画框、加星号等标记起来。
第三步:尝试理解重点概念、公式和原理。尽量思考它们的含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如果没有理解也不用强求,脑中有一个大致印象就够了。
第四步:记录自己的疑问,形成预习提问表。对于不理解的概念、公式和原理,以及自己产生的其他相关问题,以文字记录,做成表格格式,写在专门的学科笔记本上,或者写在课本对应章节的首页空白、上方空白处。
其中,后两个步骤非常重要,这是一般学生在预习时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听课的策略
正循环示意图
听课是学习的中枢环节,向前承接预习环节,向后影响练习环节。
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用脑的状态,他所感受到的难受、痛苦的程度就会降低。对他来说,强制学习不擅长的内容并不太难,他更容易专注地学习。所以我的建议是一定要熟悉高强度用脑的状态,不要回避它。在初期,你会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那种费力、疲惫和烦躁的感觉着实让人难以忍受。但你需要强迫自己去忍受它,强迫自己努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和理解知识点。一段时间后,这种痛苦的感觉就会淡化。拥有高强度用脑的能力和习惯,能让你在面对陌生和不擅长的学科时更容易上手和突破障碍。
短期内大量重复同一动作,你就会逐渐习惯它,而它给你带来的痛苦和紧张也会越来越少。这是由人的大脑特性所决定的,对于同样的刺激,大脑会越来越麻木。最初几次你很害怕、紧张,但随着提问的次数越来越多,大脑中负责情绪紧张的区域会逐渐适应这种状态乃至疲惫,以至于想紧张都紧张不起来了。做个类比,当你第一次玩某款游戏时,你会觉得新奇、有趣、兴奋,如果你强迫自己连续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你就会对此游戏逐渐丧失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兴奋的神经麻木且疲惫了。紧张时也是如此。
对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以提问“怎么会想到要从这个思路着手呢?”
做笔记的总体原则:
优先思考和理解老师讲的内容,笔记为辅助
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内容理解上,而非做笔记上。如果理解内容和做笔记有冲突,那么一般要放弃做笔记而抓紧时间理解内容。
课上做笔记要快,可以只写关键词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思考课程内容,做笔记时一定要快,要动作麻利。
为了达到快的效果,做笔记的时候可以不写完整内容,甚至不写整句话,只记录关键部分——一些关键公式、步骤或词。
在课尾、课后的时间里整理笔记在课尾时间里,刚好可以整理笔记,把那些零散的关键词整理成结构化的、完整的笔记。
听课的整个过程。
课前,你可能已经进行了预习,进行了课间活动以调整状态,并做好了微观学习环境的准备。在听课时,你(尽量)全程保持高度专注。在课前准备时,你尤其需要快速调整状态,从课间的闲聊和兴奋状态里拉回注意力,快速投入课程中。
在课中,你以理解知识内容为主,记忆和做笔记为辅。同时,你可以及时对照预习提问表中的问题向老师提问,也可以根据课上讲解的常规内容提出疑问,并注意使用一些基础的提问模式。
在课尾,你进行笔记整理和思考,看有无新问题产生,并再次核对预习提问表,检查是否有问题遗漏。如果有,就在课尾和课后找老师或同学提问解决。
课程结束后,你需要再次进行课间休息,并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
练习的策略
听课是学习的中枢环节,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体系里,练习才是提分的灵魂。一切学习策略的效果都需要在练习中体现。
高效练习的三种初级策略和两种中级策略,分别为:
排序策略(初级策略)
把题目按难度类目分类
单一重复策略(初级策略)
每一个难度层次的题目,我们都需要把它练得非常熟,做到烂熟于心,几乎形成了本能反应的程度——而非比较熟、大致能理解的程度——然后去攻克下一个难度的题目,这样的练习方法就叫作单一重复训练。
单一重复策略对于数学、物理这种难度进阶非常明显的学科来说适用性很强;化学、地理和生物的部分题型也有较强的难度进阶,因此也比较适用;对政治、历史的适用性较弱;对英语则不适用。
知识定位策略(初级策略)
做题中涉及到哪些公式原理,进行联想加强理解
知识定位策略适用性排序
结构化练习法(中级策略)
结构化练习法是结构化思维在练习中的应用,它是指我们在做练习的时候,要尽量以分类的方式集中训练。针对同一知识点或同一类型的题目,最好集中练习,练熟了以后再去练其他题型,而不是每种题型各自练一些——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进行的专题练习(不过专题训练是否能够展现标准的结构化思维模式,还要看编撰专题的老师的水平)。
逻辑性越强的内容越适用结构化练习法
分层处理(中级策略)
我们大致将题目分为两层:第一层,看完题目立刻能得到答案,或者立刻能想出思路的题目——这些题目看过就好,不用动手做;
第二层,看完题目后无法立刻想出解题思路,需要动手尝试的,这些题目就动手做。
这种练习方法就叫作分层处理。
复习的策略
数学、物理学科的复习以基础公式、定理为起点,以题型为核心,其中数学偏向题型变化,物理偏向原理理解。
数学和物理的复习方式
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复习方式
英语的复习方式
信息循环
高效学习信息循环
“听课—练习—复习—测试—听课”构成了主环,而章节融合则是分支环;
在信息循环中,测试环节是核心环节;
在主环中,听课不局限于听老师讲课,更多的是泛指一种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某些时候,向同学提问、学习教辅书中的知识讲解也可以算作听课;
练习和复习环节可能会被省略,尤其是当信息循环进入到第二遍、第三遍以后。
考试或者说测试,是信息循环的核心环节。正是由于测试环节的存在,学习才能够从流程思维的一条链变成信息循环的一个环。
最直接的方法是多考试。学校里一个学期只有2~3次信息循环,满足不了我们想要提升成绩的需求,我们可以自行增加考试,不需要像学校期末考试那样正式,自行做模拟试卷也有同样的效果。
厌恶考试的理由看起来很多、很充分,但本质上都是对考试过后评价的厌恶,而非对考试本身的厌恶。实际上,考试本身对学习的促进效果是巨大的,如果任由学生对考试抱着厌恶的态度,势必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你从信息循环的角度去理解就很明白了。在学校里,老师的教学是有规划的,包含了讲课、练习、复习、测试等环节,框架完整,自发地形成了信息循环。即便频率没有那么高,但一个月里也会有1~2次循环。其中大部分环节都不需要学生参与规划,他们只需要跟随老师去执行就好了。然而假期在家自学时,老师与学校的学习框架、学习节奏一起消失了,只剩下学生独自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学生一直处于跟随学习的位置,从没有进行过学习的框架构建,也不具备从宏观层面上审视学习的能力,他们甚至意识不到学习是存在一个宏观框架的。所以在假期里,大部分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本能来学习,具体方式主要就是做题、做题,反复做题。他们先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再自己找题做。基本上,他们被卡在了练习这个单一环节,没有形成信息循环。
从学校中心走入自我中心是一件让人很恐慌的事情,因为要离开他人的协助,进入陌生的领域。在最初进行学习中心的转换时,部分学生很可能会丢失学习节奏,陷入茫然无措的境地。
学习中心论和高强度用脑是高效学习的核心原理,会体现在学习的方方面面,你能在多种学习策略中看到这两个原理的影子。
费曼技巧的两种形态
信息循环的次数越多,相应知识就掌握得越全面。不过信息循环的核心环节在于测试,而学校教育体系里自带的测试并不能形成足够的信息循环次数,所以我们还需要寻找其他办法增加其次数,比如自行做模拟测试等。
费曼技巧的原始版本
费曼技巧的原始版本
费曼技巧的衍生版本
费曼技巧衍生版本
费曼技巧完全可以自己进行。它甚至比自己做模拟试卷更加灵活,因为你需要的工具非常少——纸、笔和大脑。它需要的时间也很短,不必腾两个小时准备考试,某个小知识点使用一次费曼技巧也许三五分钟就搞定了。
记忆策略
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地进行信息输入的话,大脑的记忆效果并不好;如果你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尝试提取信息,把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输出,你的记忆效率反而会提高。这样的记忆方法就叫作提取策略。
因此,在记忆某篇语文课文时,你并不应该仅仅是反复朗读,而应该在朗读了几遍、大约读了个半熟的时候,就开始尝试着把它背诵出来,这样会记得更快。
提取策略
提取策略的第一个特点是累。
提取策略的第二个特点是容易让人产生沮丧感。
这里最重要的是转换一种意识:并不是背熟了以后再进行测试,也不是通过背诵向别人或者自己证明已经背会了,而是尝试背诵这个步骤本身就是记忆的一部分,能够显著提高记忆的效率。
提取策略的另一个好处决定了它还有更巧妙的使用方式。如果你的复习方式是反复朗读和阅读课本,那么你只能在教室里进行记忆,受到工具条件的限制。如果你采用提取策略进行复习记忆,可以不受任何工具、场地的限制。因为你只需要用到大脑就可以进行复习,所以你的复习时间就有极大的灵活性,复习可以随时进行。比如,你从寝室走到教学楼要花5分钟,那么你可以边走路边回忆昨天晚上背的英语单词;食堂打饭时需要排队3分钟,那你又可以使用这3分钟在脑海中提取前天背的一首古诗;周五放假回家时坐在公交车上可能有30分钟之久,你很难在颠簸的公交车上看书,但你依然可以使用提取策略把本周的生物课知识点回忆一遍。通过提取策略的应用,无数原本无法使用的碎片化时间被调动起来,成为新的高效学习时间。
提取策略的威力是很大的,如果你决定频繁使用该策略,那么你就必须保证自己的睡眠、饮食和日常锻炼,以保证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千万不要被提取时大脑感受到的疲劳和难受吓退了。这种疲劳和难受在初期会很强烈,如果你很少进入高强度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感受可能会让你退却。但只要你克服了初期的痛苦,坚持下去,这种感觉就会慢慢变弱,你并不会一直持续痛苦下去。而那些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用脑的学霸,甚至可能会基本感受不到提取策略所带来的痛苦。它就像锻炼身体的肌肉一样,如果一名从来不运动的宅男突然开始练习3 000米长跑,最初的几天时间里,他会感受到剧烈的肌肉酸痛和呼吸不畅。但只要他坚持下去,那种痛楚就会逐步减弱。如果他能够进阶到职业长跑运动员的水平,3 000米长跑对他来说就几乎毫不费力了。
提取策略的使用方式与使用技巧
第一种使用方式是在初次背诵时使用。第一步,先读几遍需要背诵的材料,形成一定的熟悉感。不需要读太熟,因为读太熟意味着重复很多遍,意味着花费了很多时间,进而意味着效率并不高。第二步,遮盖住材料,进行大脑提取。遮住材料后,尝试将不熟的内容背出来,遇到背不出来的地方,不要立刻去翻看材料,而是强行回忆一段时间。具体的时长没有硬性规定,大致以大脑切实产生了费力、疲惫的感觉为标准。如果硬要说时间的话,平均来讲一二十秒,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大。第三步,在背不出来的地方翻看材料,然后继续进行大脑提取,直到将材料背诵完。如果材料很长,可以分成几个小块分别提取;如果材料较短,比如一首短诗、几个单词等,则一次性提取完。以上便是你初次接触背诵材料时可以采用的步骤。
第二种使用方式是在复习记忆时使用。我们在大致记忆完材料以后,还需要对材料进行复习,而复习也可以通过大脑提取来提高效率。传统的复习方式依然是浏览和朗读,比如期末考试之前,你朗读英语课文、翻看单词表等,这样的复习方式是很低效的,而使用提取策略则能显著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复习时,不要直接翻开课本或笔记进行朗读,而是先逼迫自己回忆一下,课本上有哪些内容、讲了哪些要点。如果能够完全回忆起来,那么这一部分就是你熟练掌握的内容,不需要再花大力气去复习了。如果你回忆到某个地方卡住了,同样,不要立刻结束回忆,忍一会儿,让大脑迎接那种费力的感觉,然后去翻阅课本。
分散记忆
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有两种时间安排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集中记忆,比如星期天早上花2小时把本单元的所有英语单词背一遍;第二种方法是分散记忆,比如,周五晚上、周六早上、周六下午、周日早上各背30分钟的英语单词,累计2小时。
经实验发现,分散记忆的效果显著好于集中记忆。
如果我们要深究分散记忆效果更好的原因,就需要引入两个新的名词——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你之前所记忆的内容会影响你后来所记忆的内容,让它更容易被忘记。
后摄抑制则是指后面记忆的内容会影响前面记忆的内容。
由于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你在记忆时就会出现一个典型特征:开头那部分记得比较清楚,因为没有前摄抑制;结尾那部分记得也比较清楚,因为没有后摄抑制;中间的一大段记得比较模糊,因为既有前摄抑制又有后摄抑制。
我们的记忆过程包括首尾两个高效小段,以及中间的一大片低效长段。
分散程度要看你所记忆的内容的特性,越是零散的、无逻辑的内容,就可以越分散地记忆。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忘记知识就像在亏钱一样,未复习时,你在飞速地亏钱;复习过后,你亏钱的速度减慢。
记忆曲线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致方向上的指导,执行的时候不需要纠结于这些数字上的细节。学完知识以后,有空的话就尽早复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节奏,对于中等难度的内容,一般当天复习一次,第二天复习一次,一周内再复习一次,然后期中、期末各复习一次,这种频率就差不多了。如果内容比较难记,那就适当地增加两次复习,最好加在前两周内,因为早期的复习比后期的复习效率更高。
记忆正常单词,你的遗忘速度就比记忆无意义音节慢;记忆诗歌等内容,遗忘速度就比英语单词更慢;而记忆数学公式,忘得就更慢了。
规律就是,越有意义、有逻辑性的内容,我们忘得就越慢,从而更容易记下来。
总的来说,能理解的内容一定要先理解再记忆,这样效率更高。
不同信息的遗忘速度
时间策略
脉冲策略
瓶颈,是指你认真听课、做笔记、大量刷题,还整理错题本等,总之用尽了一切方法却无法提高成绩。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先获得努力的红利,即努力以后迅速收到回报,成绩显著提高。在这期间,我们会信心满满,对学习充满兴趣,甚至感觉整个人都充满正能量。紧接着,瓶颈到来,不管你怎么努力,成绩也不见提高了,之前的方法全部失效。
脉冲策略是一种时间使用方法,它指的是我们不要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均匀地分给每一个学科,而是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冲击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个学科的某些章节、板块,争取短期内取得突破。
同时,脉冲策略又与第五章中提到的单一重复策略、结构化练习法和分层处理等策略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在进行分层处理练习时,你需要一次性看和做几十道、上百道题。按照每40-60分钟休息5~-0分钟的节奏,你至少要循环3次,这就是两三个小时的单科学习时间了
脉冲策略可以分为短期脉冲策略、中期脉冲策略和长期脉冲策略。短期脉冲策略,是指在几天内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冲刺,以求取得迅速进步。由于脉冲时间短,所以比较适用于进行一些小章节、小板块的突破。比如在校上课期间,每天额外拿出3小时深研数学的平行四边形章节(初中)或者立体几何章节(高中),持续5天。这两个章节是数学中相对简单的,一般只需要几天就能快速突破。
中期脉冲策略,是指在1~4周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冲刺,以求取得迅速进步。随着脉冲时间的延长,可以处理一些大章节、大板块了。
长期脉冲策略,是指在较长时间里(通常指1个月以上)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冲刺,以求取得迅速进步。由于时间长,可以连续处理一个学科的多个章节和板块。比如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每天拿出3小时学习数学,从基础章节到高难度章节依次拿下,完成数学学科的极大突破和超越。
短期脉冲策略比较灵活,大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使用。中期脉冲策略与长期脉冲策略则需要选择性使用。
数学、物理这样的学科是典型的适合用脉冲策略来学习的,而英语则是典型的(总体上)不适合用脉冲策略的。
脉冲策略几乎是所有学习高手绕不开的一个工具,你应当去尝试它、适应它,与它反复磨合,直至成为朋友。越早进行这样的尝试,对你人生后续的学习越有利。在成人的世界里,脉冲策略还会进一步升级,变成一种“慢即是快”的哲学力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另一本书《深度思维》的最后一章
分散记忆的法则主要适用于记忆性的内容,而脉冲策略则主要适用于理解性的内容。越是无逻辑的、强调记忆的内容,越适用于分散记忆,因而不能使用脉冲策略;越是需要理解的、逻辑性强的内容,则越需要使用脉冲策略。
不同学科的脉冲策略适用性分析
脉冲策略要点:
1. 脉冲策略一定要配合其他学习策略使用。
2. 自主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使用脉冲策略的效果越好。
3. 在所有学科成绩都很平庸时,可以使用脉冲策略形成局部优势,提高自信心。
宏观时间策略
英语是一门不适合集中学习的学科。
语文的作文应该从高一就开始训练,因为初中一般以记叙文为主,而高中要求以议论文为主,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学生需要时间来适应。其中,积累写作素材尤其需要在日常进行,而不适合使用脉冲策略。审题立意既可以进行日常训练,也可以使用脉冲策略。
语文、英语、化学、生物和文科综合,基本不存在能够战略性放弃的题目,它们的难度设计和数学、物理不一样。数学、物理的难题可能让你毫无思路,一分都拿不到,但其他学科则没有这种绝对难题,而是东错一点,西漏一点,降低你的得分率。
微观时间策略
在睡觉之前,强烈建议大家抽5~10分钟再次进行提取练习,复习当天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这个细节一定不要忽视,经过中学生的大量实践证明,这个细节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源管理
中学生的四种信息源
在四种信息源选择的整体排序上,一般为学校老师>教辅书>社会师资>同学。如果老师讲课质量高,则优先听课,按照老师的安排学习。
教辅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认为教辅书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它应该进行“过量配置”,而不要卡在“刚好够用”的程度。
比如在学习新课时期,对数学这样的学科,大部分学生会自己配备一本教辅书,而我则建议至少配备2~3本教辅书,甚至更多。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信念——我是学习的中心,一定是教辅书围着我转,而不是我围着教辅书转。我对教辅书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我没有义务一定要看完它、做完它。
有了这样的教辅书使用方法后,你的信息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习的风险得到了极大的降低。你有可能碰不到好老师,但不可能找不到好的教辅书。善用教辅书是我们学习的极大助力。
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
总的来说,那些看起来与直接的学习行为无关的事情——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生态环境,却能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你的学习。你的同学和老师都会向你传达某些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与学习有关,质量又很高,那么同学和老师就构成了你学习时的信息源。
第一,朋友不仅是靠缘分,也是自己挑选出来的。
第二,远离那些拉着你一起堕落的人。
第三,在常规朋友之外,你需要尽量结交两种人——那些高水平的人,以及拥有积极向上力量的人。
第四,争取老师的支持。
总的来说,我们要重视自己所处的生态,意识到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可以对我们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如果长期与那些优秀的人待在一起,指不定谁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就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启发。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挑选更好的环境,并努力使自己配得上这样的环境。
精力管理
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为晚上10:00强制性熄灯睡觉,早上5:40起床——晚上睡眠时间超过7.5小时!中午还有50分钟的午睡时间——也是强制进行的
实际上,学霸的总体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有充足的睡眠,所以精力旺盛,从而大脑清醒。于是他们专注力强,听课效率高,做练习时也不会走神。同时由于大脑精力充沛,他们的思考速度变得更快,原本需要2小时才能掌握的内容,现在可能只需1小时就掌握了。当总体效率提高后,他们就不需要学得那么晚了,进而腾出了更多休息时间,保证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形成良性循环。
甚至,充足的睡眠本身就是一种高效学习策略,以它为起点,能够依次推进精力、专注力、思考力和学习力。
此处又可以联系第三章所讲的高强度用脑。我们已经知道,高效学习离不开高强度用脑,而高强度用脑又会消耗更多的大脑能量——你凭什么有更多的能量以供消耗呢?充足的睡眠正是其中的保障。对于一个善于提高用脑强度的学生来说,充足的睡眠犹如激烈战争时的后勤保障部一样,在持久的战争中,决定胜败的常常是后勤。
运动改造大脑
运动能增强专注力。
晴天以慢跑和打篮球为主,雨天则以室内跳绳和仰卧起坐为主。半年之后,他的专注力得到显著提升,上课听讲基本没有障碍了。
我的很多学员在听到我论述运动的好处后,也开始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如慢跑、平板支撑等。几周之后,他们普遍感到专注力更强了,听课时不会走神,做练习题时由粗心导致的各种错误也减少了。
运动促进大脑学习时的活跃度,提高学习效率。
运动能够改善成瘾行为。
在晚上回家、周末放假以及寒暑假时,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普遍降低,其中手机成瘾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一点倒不完全是中学生的错,因为手机上的各种软件就是以“如何能够让你上瘾”为原则来设计的。
大量的医学研究发现,高强度的运动有很好的戒除瘾症的效果。对于戒除网瘾等程度较轻的瘾症,效果则更加明显。
运动改善情绪。
构建运动体系
要有明显的运动效果,能够起到调节状态、提高大脑运转效率的作用。
对中学生来说,以运动促进大脑运转,进而促进学习才是核心。那些能锻炼肌肉但对改善大脑效用较弱的运动不做优先考虑。
要考虑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方便灵活,容易执行。
要易于坚持,降低中断率。
以慢跑作为室外核心运动方式
平均来讲,每天1 000~2 000米的慢跑运动比较适合中学生,身体较弱者可以从400米、800米起步,然后逐渐增加到2 000米。
以跳绳、深蹲、平板支撑等作为室内核心运动方式
慢跑、跳绳和深蹲这三项运动是我特别推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瞄准了中学生的一个特性——久坐。
他们每天坐着的时间接近12小时,下肢活动越少,血液循环越差。当下肢的血液循环变差,积累几个月、几年,那么脾胃就会逐渐出问题,导致精力变差。为了弥补久坐且下肢少动的缺点,中学生就特别需要下肢的强化运动。
平板支撑是一种强化训练腰背力量的动作,瞄准的则是中学生腰背活动少的特性。久坐不仅造成下肢活动少,腰背也一样得不到活动。同时,大部分中学生在久坐的时候会驼背,对腰背的伤害也很大,而平板支撑则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以各类拉伸运动和头肩部活动作为课间锻炼方式
头部绕圈、旋肩疏颈、肩部绕圈等(拉伸活动和头肩部活动的详细操作说明,可以在公众号【学习策略师】中回复关键词“课间活动”查看)。
以兴趣爱好类运动作为灵活补充
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些时候不是学习策略的问题,而是情绪的问题,是信念的问题,是内心迷茫、痛苦、孤独、无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