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论解读

课程方案的变化


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课程标准的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用“12345”来概括描述


一个核心——核心素养

两条路径——综合育人、实践育人

三有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大突破——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实践、学业质量标准

五项对策——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原则、大单元设计、结构化思维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作业与命题设计改革


综合育人


需要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 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对于综合育人,老师们最关心的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只不过是综合育人的方式之一,而且它的课程比例仅仅占10%,最主要的还是学科内整合以及综合性学校。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都是综合育人的基本路径。



实践育人


在育人方式上,新课标提出“学科实践”这一概念。尽管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待研究,但学科实践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这给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的方向,以听讲、记忆、理解、练习、考试为主要学习活动形态的“坐而论道”,必须走向知行合一,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课程目标素养化


核心素养是今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乃至课时目标基本追求,这标志着从“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已经发展到“素养课程目标”时代。

我的建议是:在单元目标特别是课时目标表述中,可以分为低阶学习目标和高阶学习目标。低阶学习目标指“掌握双基内容”,高阶学习目标指“运用双基做事”,即真实问题解决和迁移运用。

传统双基教学——掌握双基内容(把知识储存进大脑)

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双基做事(把知识转化为素养)

 

课程结构化


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 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反映了当前教改“从零散走向整合,从浅表走向深度,从去生活化知识学习走向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发展方向。



学科实践

 

把“知识转化为素养”?新课标给出的答案是“实践育人”

学科实践:一是提倡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方式要回归学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要有语文味,朗读、背诵、辨音、析词、写字、造句、仿说、谈理解、言情趣……应该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二是提倡学习应该回归“实践性”,如数学应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用中做”。

学科实践是把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基本方法,要突出两点,一是知识情境化,二是学习实践化,立足于真实问题解决。


学业质量标准


“教学评一体化”

 

有效教学有灵魂三问: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我如何证明学生已经到了那里?第一问即学习目标,需要指明方向,明确学习成果和学业质量标准;第二问即学习策略与方法,方法需要在活动中运用,策略需要在活动中养育,实质就是学习活动和学习程序;第三问即学习评价,需要凭证据说话,按标准验收,一般有表现性评价和传统纸笔评价两种方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俗称“教学评一体化(或一致性)”。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一体化”原则,需要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学”,即学习目标如何体现思维进阶,指向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优秀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第二,“学什么”,即要达到学习目标需要学习什么课程内容,教学内容需要转化为问题与任务,组织结构化学习,学生学习才能真实发生;

第三,“怎么学”,这是“死教材”转化为“活课程”的关键,即通过什么策略和方法学习并达成目标(设计中呈现为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第四,“学得怎么样”,也就是学习评价的问题。学习评价是指以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式与途径,系统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行为的变化信息与证据,并对学习进展与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程实施“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性评价,学习目标不仅有明确的预期学习成果,而且有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大单元教学设计


大单元是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基本学情,以一个主题(专题、话题、问题)为核心,根据单元目标,组织、连接学习内容,形成贯通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整体联系的最小的教学单位。

“单元整体设计”的特点是“系统分析、整体设计”。系统分析,是指整个单元规划和课时设计,必须建立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基础上的“再建构”,是通过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或大项目的组织方式来完成的,而非一味沿袭教材、教参和学辅资料的规定与说明;整体设计,是指课时教学以前,要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组建单元、确定主题、明确目标(含学业质量标准)、结构化任务、递进性活动以及课型、课时、作业等内容。

(1)纲举目张——主题是单元设计的聚合器(2)进阶式目标——具有递进层次的完整目标(3)单元评价——学业质量标准的单元化(4)结构化活动——区分课程单元与教材单元的标志(5)单元作业——设计要整体设计,具有递进性和关联性


“课程内容结构化”

 

我们在单元设计中提倡:

A.单元目标的结构化设计

B.单元内容的结构化组织

C.单元活动的结构化安排

D.单元课型的结构化搭配

E.单元作业的结构化筹划

……

完整的课堂教学(非指一课时教学),应该遵循思维型教学的基本原理,完成“从旧知走向新知,从新知走向未知”两次思维迁移过程,才能让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在课堂发生。[if !vml]



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课标中规定,每个学科不少于总课时的10%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点不在跨学科,而在于把真实的问题引进课堂,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中考命题变化


新课标带来的中考命题变化——减少裸考知识现象,让测评发生在知识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强化对思维探究和做事过程的测评,从注重考察记忆,理解的结果到注重考察思维、探究和做事过程的发展水平。坚持试题的应有开放度和综合性,注重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结论的素养。从碎片化、点状化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测试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一个有思维含量与探究含量任务的过程,或做一件完整且有挑战事情的过程。




具体到教学微观环节,又该如何按照新课标要求,重构学习场景、课堂现场?

01

建议一:强化大单元意识

新课标关于大单元设计的提出,是对素养导向的回应。尽管一直以来教材都是按照单元结构编排学习内容的,但不少老师在操作过程中,习惯于把大单元肢解为各自独立的学习课时,课时内又把大任务碎片成了“课堂百问”,

进行大单元设计,最上位的是想到本单元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然后找到本单元学习内容中,本质的、相对稳定的、有共识性和统领性的核心观点,即“大概念”。找到大概念,是大单元设计的关键性技术。有了大概念,才可以转化成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再生成相应的子任务

由此看来,新课标提出的大单元设计在教学技术上是一次对传统的超越。说得通俗一点,今后的教学,不要只是向学生兜售“零部件”,而是要有“整车”的思维。

02

建议二:注重情境化创设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意义的丧失。当学生感觉到所学与其经验世界、生活实际有关联时,就很容易产生探究的兴趣。

为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情境化创设,是对知识、技能包装的过程,可以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重现,也可以是学生未来世界的预设。能不能把学生带入其中,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衡量情境创设优劣的重要标准。

如关于一氧化碳知识的学习,如果把学生带入到冬天因为煤火取暖屋内空气不流通导致中毒的场景,就会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与解决的实践中去。再比如,学习《祥林嫂》后,让学生给祥林嫂写一个墓志铭,就是情境化的创设。其实,近几年新中考、新高考命题,都在尽可能实现情境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情境化创设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03

建议三:推动合作式学习

学生未来要到达的地方,是一个淘汰单干、崇尚合作的社会。为此,新课标中提出了“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现实应答。如何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在学校教育场景中,首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所有活动都具有群体参与的特征,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必然要进行责任分解、角色分工。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活动必不可少。

除了仪式、庆典、校园节等由学校出面组织的“大动作”之外,教师也应该在学科内组织丰富的活动。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当然,课堂内常态化的学习活动,更应该推行合作式学习,让同学成为”同学“。有人曾武断地说,非互动的学习都是失败的。合作离不开互动,但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指导:倾听、表示感谢、赞美他人、反馈、提问、致歉、公开发表观点、说服他人、解决冲突、鼓励他人参与、给予他人指令、给他人提建议、给他人指导、有礼貌地打断别人讲话、向他人表示异议、与他人达成妥协。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课标理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