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谢宇杀母案聊起

一个成功将儿子培养成北大学子的母亲,怎么也不会预料到有一天自己会命丧儿子之手。

同样身为一名母亲,对北大学子吴谢宇的杀母案非常关注,也非常切齿,想像不出一个孩子对单亲的妈妈为什么非但没有感恩,却伸出灭绝人性的双手......

赵先生那天特别发微信我,并且互相聊天,两个人围着一个话题探讨:为什么现在接二连三地出现青少年杀母案,现在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

这个话题的确让人思考,因为人们普通有些迷惘: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赵先生和我是七八十年代的人,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物质是缺乏的,但除了对高考升学,犹如晴空中飘着的阴云,有那么一丝担忧外,我们的精神生活总体而言是单纯并快乐的,父母也无暇顾及我们的学业,最多也就是说上几句:“孩子你要努力考上大学,不然将来没有出路。”其实不用他们说,那时候的我们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目标是非常现实的。

所以无需父母和老师更多的唠叨,学生自己围绕目标各自努力。天赋好的并且有自律能力的学生成绩一路领先;天赋中等但能自律的学生努力向前追赶;那些既无天赋也无自律意志的学生,父母和他自己都抱着"撞运气″的态度,考上是运气好,考不上也是合理的。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来自父母的压力。

那时候的父母在为一家子的衣食忙碌,也没多余的时间紧盯着孩子。那时候的孩子从父母处接受的,不是严厉的管教,不是过度的照顾,更多的是一些言传身教的影响:孩子的气质性格、行为规范、处事能力等。

反观现在的孩子,处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使父母一辈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也使得父母的目光更聚焦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种迫切心理下,父母实施的是"管教”式的家庭教育。

回顾近几年见诸于报道的青少年杀母案例,或者自杀案例,基本上都是子女不堪忍受父母的管教和数落,最后放弃自己的生命或是灭掉母亲的生命。

“ 教育,总的来说应该是施加一种影响力,而不是管教。"我跟赵先生探讨。“父母首先应该是对自己有要求,而不是只对孩子有要求”。

满口粗话的父母却希望孩子温雅如玉,好逸务劳的父母却希望孩子努力上进。可是你自己不能做到,又凭什么希望孩子做到呢?

也有一种便是要求甚高的父母,总希望孩子超出自身禀赋地发展。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种种兴趣班,逢班就进,却忘了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望了“欲速则不达”这句古语。

最近读到教育方面的文章,英法徳欧洲国家至今仍然是"双轨制"教育,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体系并行,大学教育培养精英人士,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工人。这未尝没有一些合理性。

中国以前的教育和高考模式属于精英选拨模式,但当时的职业教育没有跟上来。九十年代末高等教育普及化,90%以上的高校升级扩招,固然使得普通的孩子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却淡化了精英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界限,或许用"平台"两字更恰当些,普通学生有机会和精英学生站着同一平台上接受社会选择。

这种现象有可能导致一种资源错配。精英的学生毕业后并未从事精英的工作,为着房贷车贷在忙碌,对国家而言,不是一种浪费?普通的学生在宝贵的本研时间之后,走向社会在求职大军中一片茫然:僧多粥少的管理岗位、不愿屈就的工人岗位;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感受到招工的压力,初中生小学生来者不拒,“欢迎劳动力光临。”......

导致资源错配的另一现象是,普通学生既然和精英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如果背后有更好的家庭人脉关系,甚至可以比精英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

淡化了的差别教育,让父母全力以赴要将孩子托上某个平台,对孩子的未来寄托着高于其能力的期待,并且更多以“管教”形式来驱动。

并不是说以前没有管教的父母教育方式就是好的,也不是说现在聚焦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不好的,其实核心是:对孩子产生影响,而不是让孩子产生怨恨。

愿天下孩子感恩!

愿我的孩子感恩!

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反思,培养出感恩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吴谢宇杀母案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