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上文节选出自《孟子》,本篇没有译文,以下皆是随笔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孟子》虽然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但是我们可以从人物之间的对话中了解到很多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态,读它更像是读一本风云诡谲的古代历史小说。

        《孟子》开篇便是讲的孟子初见梁惠王时的情景。王曰:“叟不远千里耳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也是不客气,看见人一来,就问“你能给我什么好处”。孟子怎么说呢:“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其实也是间接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我能给你的好处,就是‘仁义’啊!”。都说作文章,要开门见山、开篇明义。孟子和梁惠王这一来一往的对话,也就奠定了《孟子》这书的整个叙述基调了。王公贵族要的是“名利”,而孟子讲的是“仁义”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 百度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在那兵戈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家都在拼实力,而你却要讲仁义?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孔孟之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有其局限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仁义礼制”的存在,是以满足生理需求为基础的。而在《孟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这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极端贫富分化的社会环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广大的人民劳动者是被极端压榨剥削的,满足不了基本的生存生理需求,因此孔孟之道在当时是空中楼阁。而在如今和平年代,国泰民安,我们有了基本的物质文化基础,再来看看《孟子》中所提倡的仁义之道,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一)--梁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