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04:言出必行?言而有信?错!孔子没这么说过,也没这么想过。

继续写《论语》“学而篇”的读书心得。

上一次写“学”的时候,提到的两章里正好都还说到了“信”,分别是: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谨而信”,大意是为人应该谨言慎行并且言而有信。(当然,对于“谨”的理解还有很多种,这里略过了)

和“言而有信”,这就不用解释了吧。

所以,这给人一种印象:儒家非常重视信用,非常强调自己说的话必须做到。

尤其是现在的国学热,好多人都喜欢标榜自己在学儒学,在读经典。但除了《论语》这种浅显易懂的东西,大多数人是看不懂儒家十三经的。就是《论语》,很多人可能也只是看个开头,再挑着懂的句子翻一翻,就算看过了事。

但很不幸,“谨而信”两句,即在开头,又是流传较广,比较好懂的一句,所以影响深远。

顺便一提,关于“信”,群众意义上比较好懂的句子还有:《论语》颜渊篇里的“民无信不立”、《论语》为政篇里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句。

这种流行的一个直接的后果是,现在一说起“文人风骨”,很多人都大赞古人如何信守诺言等等等等。

但慢着,孔子的意思真的是人应该言出必行,言而有信吗?

未必!

来看学而篇第十三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句话是说:信用或者诺言要以道义为基础,才可以或者说值得遵守;恭敬的态度要以礼制为基础,才不是一种羞耻的行为。然后进一步阐述为什么怎么说:因为这是合乎儒家所设想的伦理价值的,也就是从熟人小社会的“亲”出发,所以,这些行为方式才是可以靠的住的(这里的“宗”做依靠讲)。

关于后半部,也就是“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涉及儒家理念的部分,也就是亲亲尊尊那套太过复杂,之后有机会再说,这里先略过。

这其实才是孔子对于信的理解,那就是信必须是有道义的,没有道义的信是不值得提倡,甚至应该被鄙视的。

比如《论语》子路篇里讨论“士”的三重境界: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看见没?孔子说了:“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不考虑道义的守信,只是“小人”的作为。

不过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在《论语》里,虽然常常把“小人”与“君子”做比较,但孔子说的“小人”却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的描述,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平民或者百姓更合适。

因此这句话意思是:不考虑道义的守信只是普通人的做法罢了——言下之意是,并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君子效仿。

所以孔子之后的孟子,就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的提出: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现在觉得,孔子个人对“信”看的并不是很重,孔子讲“信”更多的有点把“信”作为手段而非目的的味道。

依据除了之前说的以外还有这么几条。

一是在子张篇里明确表示: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这里说的是君子为什么应该有信,因为对下,信是“劳其民”的保障,这个“劳”到什么程度呢?后面说“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没赢得信任,百姓会觉得这是在虐待的程度;对上,信是“谏”的保障,“谏”的话难听到什么程度呢?难听到“未信”,上级就会觉得这是在“谤”的程度。

把信和这些联系在一起,这起码不全是一个道德问题吧?

二是在阳货篇里,孔子明确说了: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这段一般解释为:有诚信但不学习的人,就很容易被坏人利用。从这句还有之前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的信是要分人来对待的,对朋友可以“信”,但对不是朋友的人,就别“信”了——如果“信”是一个美德,他为什么要分人呢?难道美德不应该是普世适用的么?

所以我觉得:孔子就没把“信”看的有多重,后世对诚信的解读,歪曲了孔子的原意。


那有没有证据能直接证明呢?有的。

这就是《史记·孔子世家》里记录的一个小故事: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者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大意就是孔子在要去卫国,却在蒲这个地方被和卫国有仇的当地人困住了。但孔子弟子很能打,当地人见不一定能抓住孔子,于是就对孔子说:你我们和签约,说你不去卫国。只要你签约了,我们放了你。

孔子二话不说,马上签约(与之盟),当地人也很仗义,直接就放了孔子。谁想到孔子脱困后二话不说,直接就去了卫国。

子贡想不通啊,就问他:老师,你自己签的约怎么能违背呢?做人怎么可以说话不算数呢?

孔子很光棍:别傻了,被逼签的约,就是神来了也不会管的。

这才是孔子对诚信的真正态度——对该守信的时候守信,不该守信的时候别犯傻。

真的是个很“平凡”的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读书笔记04:言出必行?言而有信?错!孔子没这么说过,也没这么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