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使命》(八)

今天,我已经是第二遍开始读《教师的使命》了。

每次读一本新书,我几乎都是匆匆复匆匆,好像是读完了这本好赶快读下一本。虽然可能手中的书很好,感觉应该再多读几遍,可是总觉得有读不完的书在等着我,所以,尽管读的时候也算认真,但是缺少了思考,偶有点心得在旁边记下几个字,却也肤浅的很。初拿到张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这本新书时,高兴之余赶紧翻开来开,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只觉得里面那么多地方写得那么真实,大家熟视无睹的现实都被张老师直白地分析了出来,很合我作为普通老师的心理,而真正有思考价值的地方我却并未多做思考,更没有对不甚明白的地方做一些掩卷沉思。当读书分享群里老师们一再拿书的第一篇文章《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来谈想法时,我却觉得似不相识。

共读群里第六次读书分享时,程锐刚老师的一次次拷问让我听了更是汗颜,他那哪里是在分享,分明是一个哲学家在思考深刻的问题。听他分享,我都感觉接下去我将不好意思去说了,自己的读书实在是不叫读书。听完大家的分享,我觉得我这本来就读书慢的人该把读书的速度放得再慢一点了。

晚上,再读《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突然我就不敢说我是教师了。张老师的许多质问让我觉得我实在不能算是一个教师。如:


我们很少去询问,你凭什么做教师?拿对一个生命的理解来说,你能说你理解自己吗?你能说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吗?在各种复杂的纠结里,你确信自己能获得内心的平衡吗?在受到不当刺激的时候,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吗?

比如,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有很持久的关注,这种“厉害”在于他的专业能力高,这个厉害不是徒有其表,也不像天桥耍把戏那样,仅仅是某些技巧。反过来,我们需要反躬自问的是:我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呢?我对每个具体的人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很多的教学是建立在对每个具体的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还是首先要想到教学计划?

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教呢?哪些因素是你施教时的选择标准呢?

自己是否适合做教师?自己是否具备了教师应具有的那些复杂的素养?自己自身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诸如此类的拷问还有很多,每一个拷问都直抵我们灵魂的深处。想想自己走上教师这个职业的最初原因,想想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过程,想想教学过程中的一事事、一幕幕,我突然感觉我真不是一个合格教师该有的样子,尽管平时感觉还算不错。当工作到一定时间,也真是出现倦怠的时候,却突然发现,离开教师这个职业,我好像已经啥也干不了了。

今天,随着张老师的追问回顾自己在教育岗位上走过的这二十几年,用心去想想,似乎他的追问不是对我们以前工作的责问,而是对我今后工作的指引。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不是显而易见的,张老师的追问在指引我们思考,到底该如何去做一个老师。

我也应该常常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做教师?自己是否具备了教师应具有的那些复杂的素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师的使命》(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