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建议”当成选择性的“无视”

30日上午微信工作群“啪啪作响”,学校招就处负责人传来短促的提醒,关于参加省招生就业知识竞赛的答题情况,再次提醒同学在31日完成,习惯性地往下看,看到学院的参赛人数,瞠目结舌,仅仅为1人。

按说这个线上竞赛已经在半个月前已经安排,辅导员也在群里“吆喝”多次,可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局面。

问了相关的辅导员,立马再去动员,弱弱地问了一句:非毕业班同学参加么?

非毕业班同学当然欢迎参加,但是毕业班同学为什么不能参加?

找了毕业班的班长问问情况,大家觉得这样的比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看到了关键词“建议”,就觉得“建议”意味着可以不参加,所以班长在转发了辅导员的通知后也就没有跟踪和督促,也是“建议”同学们参加,层层传导之后效力锐减。

大家都处在考研复习的紧张阶段,也都处在招聘会的忙碌时刻,好像没有多少空余的时间来答题,觉得“不重要”,所以大家也就没有行动。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到了大四,同学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学校的“老人”了,对学院的一些安排执行得不够彻底和严格,总觉得那是“弟弟妹妹”的事情,现在大四了,可忙了,没有积极性了,既怕花时间,主观上也是不想参与。

每周一次的青年大学习也是这样,读大一到大三的时候还是挺好,一到大四就彻底“放飞自我”,把这样的团学活动当成了“累赘”,需要团支部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提醒。

省就业知识竞赛也是这样,认为可参加可不参加,大家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无视”,心想总会有其他人参加,自己不参加也没有什么,没有想到就是唯一一位同学参加。

个别同学还会疑问,参加了有什么用?

参加了当然有用!组织这样的比赛就是为毕业班同学增加就业相关知识,最起码厘清求职过程当中的一些困惑,多了解一下国家的就业政策是一件好事,多了解一下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就业热点等也不会是件坏事吧,最终的受益者还是我们同学。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需要多元化的知识储备的,除了专业学习外,还要像海绵一样善于去吸收、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更可况,做一套题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现场请一位同学做了一下,也就五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就影响到你了么?五分钟带来的一些知识点说不定还能给你的求职路带来一些帮助,毕竟是省里组织的竞赛,很多政策的宣讲还是有权威性的。

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不想去做。

班长们再次通知了同学,下午五点的时候,毕业班班长群里的信息传来,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答题,每个同学都花了五分钟,也完成了就业知识点的学习。

所以,不要把“建议”当成选择性的“无视”,而是去尝试,那你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把“建议”当成选择性的“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