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文/李红蓉

      昨天上街,看到许多超市及门店摊点,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食品橱窗里多了一样礼品___月饼。这才注意到已经有许多人手里提着不同档次,不同款式,包装精美的月饼礼盒,开始走亲戚了。我猛地的一怔,是中秋节快要到了吧?忙打开手机一看,果不其然,再有二十多天就是中秋节了!

      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里,过滤出来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对于它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承,许多专家学者,在好多文献中都讲述过,国人们都已耳熟能详,我不想赘言。中秋节是团圆节,也是思乡节,国人对它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北方农村播种希望的季节,中秋节前后播种的小麦,经过严冬的考验,在来年夏至前收获。农人谚语说的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趁着中秋节,庆祝一下丰收,感谢老天爷风调雨顺的恩赐!

      过去在我们老家,人们一般都不远离家乡,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在,更不能出远门,就在家的方圆几十里做工。到了节日,一般都会返回和家人团聚,给父母买上二两茶叶,给孩子买几块水果糖,给媳妇买条围巾。一家人在一起吃上一顿酸汤面。中秋节这天,是仅次于过年,吃食最丰富的一天。有白面核桃包子,核桃干粮,核桃饺子,还有苹果,梨子,山葡萄等水果吃。

        在我小时候,中秋节前后,农活主要是种麦打核桃(收获树上的核桃),节日这天,如果是天气晴和,父亲和爷爷早起,给队里种麦子去了,母亲也早早起来,把前一晚上发好的小麦面,包上提前几天就准备好的核桃仁酱加上葱花土豆丝,做成陷,烙好干粮,用柴火熬好香甜的玉米糁子稀饭,再拌上爷爷种的秋籽豆(紫色的豆角,秋季收获)凉菜,八点半左右,母亲将玉米糁汤装在小瓷罐里,上面盖一个碗,在父亲编的白色荆条笼子里放上核桃干粮,和拌的菜,上面盖上笼布和奶奶的头巾,让我或二姐快速送到二三里外父亲他们种麦的地头。母亲和奶奶在家随便吃点,赶紧把剩下的一大半发面包上陷,蒸了一大笼核桃包子。

    中午三点左右,我们三个都放学了,爷爷和父亲也从地里回来了,一碗碗香喷喷的酸汤核桃饺子也端上了桌,奶奶和母亲包的饺子像小元宝,看着都可爱。母亲看着父亲和爷爷吃得酣畅淋漓,我们姐妹几个吃得津津有味,脸上的皱纹迅速舒展开来,嘴角上扬着问:“都吃饱了么?”爷爷摸一把胡须,笑呵呵的说:“舒服!”我拍拍鼓起的小肚子说:“娘,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就是当年除了过年有肉以外,家里最好的一顿团圆饭了。

      傍晚时分,趁着父亲和爷爷去参加社员会的空挡,奶奶催着母亲从早上烙的核桃干粮里,挑出又大又圆六个,放在铁锅里稍微热一下,她则头顶着大木箱盖,翻出箱底里藏了一月多的六个苹果递给母亲,我踮起脚跟,仰头看着奶奶掀开黑色大襟布衫,从底襟的兜里掏出手帕,展开以后,是三颗水果糖。母亲拿过小方盘,把家里仅有的这三样好吃的放在里面。这时候,月亮已经把光芒撒满整个院子,母亲把小矮方桌放在院子中间,头顶着方盘,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奶奶搬过她平时爱坐的麦杆蒲团,跪在上面,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我只听见她说:“月亮爷,没有钱来买月饼,核桃干粮敬月神,来年若有好收成,再用月饼敬神灵!”说完,磕了三个头,然后她习惯性的把腿往回一收,三寸金莲压在屁股后面,坐回了蒲团。

        这时,父亲和爷爷开会回来了,母亲端出针线圃篮,拿出给父亲做的鞋底,开始一上一下的扯着麻绳。爷爷吃着干粮,父亲将苹果用刀子切成小瓣,给每人一瓣。我蹲在旁边看着两个姐姐用瓦片划的六个连着的方格跳方。二姐说:“爹爹,你和我爷讲故事嘛!”爹爹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不信迷信,所以奶奶拜月亮是趁父亲不在时赶紧和母亲把事办完,那时候是“破四旧,立新风,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没有卖香表的,拜完也不留痕迹,父亲还以为母亲给他准备的月光晚餐呢。

        关于鬼神之类的故事父亲一概不讲,他那天晚上讲的是“凿壁借光”,我那时还小没记住故事里的人物名字,只记得他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人。后来大了点,父亲又讲了一遍这个故事,这才记住了人物是东汉时期的匡衡,也理解了故事梗概以及典故里蕴涵的意义。爷爷讲的的是月宫里的故事,我记得他说:“月亮上面有桂花树,住着嫦娥、玉兔,还有吴刚,”而且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还指着月亮,说哪儿是吴刚,哪儿是嫦娥奔月,哪儿是桂花树,我们的眼睛跟着爷爷指的方向,懵懂地想象着嫦娥的婀娜多姿,吴刚的高大威猛,玉兔的小巧玲珑而有灵性。我们仰望着星空,听着听着,口里含着奶奶给我们的水果糖,不知不觉都流出了口水。奶奶很风趣的插了一句:“可怜了嫦娥那么漂亮的仙子,在广寒宫里心慌的!”把大家又逗乐了。这时 ,望着深邃的天空,感觉格外的空旷遥远,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亮显得格外的明亮,稀疏的星星仿佛像小孩子一样,眨着无邪的眼睛,那么清澈透亮。村边的树叶在晚风中哗哗作响,院子里,爷爷和父亲身上披着夹袄,在八边形的木烟兜里,装了一锅又一锅的旱烟的吧嗒声,母亲拉鞋底的哧溜声,两个姐姐唱着“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香又甜呀,一片月饼一份情呀……”稚声嫩气的儿歌,墙角里隐藏的蛐蛐也发出清脆的叫声,奏响了美丽小山村农家小院中秋赏月的交响曲。一会儿,大姐指着小菜地的白菜叶子说:“看,有白霜了”,这时大家都觉得有些寒意了。

    多少年来,我一直记着故乡那个月明星稀的八月十五夜晚的场景,好像再也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了,也好像再没注意过,哪一年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那一年故乡的月亮圆,那样明亮了!再高档的月饼也没有母亲烙的核桃干粮好吃!我不禁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是故乡明 文/李红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