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泰”也作“太”,“得”也作“德”,见《论语集释》。

先讲一下历史故事,泰伯是什么人?

大家知道周王朝早期的先祖叫大王,这个大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在古语当中,泰山的泰经常和太是相通的,所以泰伯也叫做大伯,他是老大,然后老二叫仲雍,然后老三叫做姬力。姬力生下来一个孩子叫姬昌,就是周文王,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种因为孙子而传位给儿子的这种习惯,你比如说康熙传位给了乾隆,他希望传位给乾隆,所以他把位子传给雍正。这就是因为孙子表现很优秀。

这个大王就是喜欢姬昌,所以就有这个意思,希望能够把位子传给老三,你知道老大和老二按理说在继承的序位上应该更优先,但是泰伯和仲雍两个人叫断发纹身,在古代把自己的头发剪短,披头散发,然后在身上再刺上那种刺青,就是代表着我决定成为一个野蛮人,因为除了这些有文化的中原地带之外,其他的地方叫野蛮人,他们就跑到荆蛮之地去当野人去了。

三以天下让:

曾经有三次他能够当王的机会,但是他三次全部都推辞掉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说泰伯,孔子在感慨泰伯,说这个人他的德性真是到了极致,其可谓至德也已真的是非常好,为什么?三以天下让:三次把天下让给其他人。

民无得而称焉:

这个民无得而称焉的说法,在论语当中会有很多次出现,基本上他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没话来表扬他,好到没话说,但是有时候也会是坏到没话说,就总之民无得而称焉。

就是老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在这个里边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这个字。

为什么泰伯,就是做了礼让的动作,让孔子这么大的赞誉?

因为礼的核心其实就是让。

你知道人类从动物然后慢慢的进化到了有社群,成为了人类,有了族群的概念,这个时候你发现动物吃饭的时候就是争,就大家谁能够努力的争到最前面,谁就多吃。

力量大的人吃的多,力量少的人吃得少。所以慢慢的要规范掉大家都在争的这种局面,才能够形成文化,形成统一,形成一个力量。

大家如果听过我们讲人类简史的话,你就知道说是因为有了想象力,创造出了图腾,有了文化,人类才能够打败那些虎豹豺狼。所以人类有礼这件事是非常有它的实用性。而礼的核心,就是我们懂得要让,所以对于夫子来讲,不争是一种美德。

这个书中也曾经提到说如果一个人不争的话,他会不会什么都得不到,对吧?这是我们现代人经常担心的事情。

但是你发现孔夫子并没有什么都得不到,孔夫子得到了相当多的东西,然后别人就问这个子贡,说为什么孔夫子能得到那么多东西,不是说夫子不争吗?

自贡说:孔夫子“温良恭俭让”得以得之。

我是用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原则,我依然能得到很多东西。大家都听不明白了,说你到底是得还是不得?

如果真的做一个有智慧的人,真的做一个好人,你应该相信人生中的随机性。

在你的人生当中引入随机性的概念,你不用跟别人整天争。

很多人在眼前的事情上争的头破血流,是因为她大脑当中有一个执念是说,如果这件事情不按我想象的方式发展,我就算是输了。

如果我这次高考我没有考上,我这辈子就是一个失败者,对吧?

他总觉得只有按照自己的规划的方向去发展,这个才叫做胜利,才叫做确认。

但实际上如果在你的人生当中引入一些随机性,你能够拥抱不同,随着命运把你抛洒在这个世界的各个地方,你就地能够立刻争取变得更好,这其实才是人生进步最快的算法,在计算机里边叫做爬山算法,大家有兴趣的话去研究一下什么叫爬山算法,爬山算法才能够帮我们最快的找到人生的最高点。

所以拥抱不确定性才使得我们能够坦然的不争。没什么好争的,但是我努力的做好我眼前该做的事,我依然可以做出一番成就来!

所以,礼让不是一件可怕的,礼让是一件效率很高的是礼让,也是让这个社会能够良好运转的事,所以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孔子对于泰伯的这个三以天下让如此的称诵。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