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具备了“德”o

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在形式上追求“德”,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具备“德”。

真正具备“德”的人,一切顺其自然无所作为,而且也是无心作为;形式上具备“德”的人,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而且也是有心作为;

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是没有私心意图的,所以容易做好;

讲义行的人要做一件事,常有私心目的,所以可以做好的事是有限的;

讲礼仪的人去做一件事,是勉强施为,如果没人响应,于是便扬起手臂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最终什么也做不好。

所以,丧失“道”的人才去讲“德”;丧失“德”的人才去讲“仁”;丧失“仁”的人才去讲“义”;失“义”的人才去讲“礼”。

而所谓的礼仪啊,是人心不够忠厚,是社会动乱的祸首;

自以为有先见之明,那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

因此,便舍弃后者而选择前者。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老子激讲道共用了37章,将德用了44章。可见认识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轻重。

那么,什么是德哪?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本章作为{德经}的开端,老子即为我们揭示了“德”与“无德”的概念,指出有德者,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一切顺其自然;反之无德者,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

    老子告诉我们具有高尚德性的人,根本就没有有德与无德的概念,也从来不会去追求表面上的“德”。因为大道是无声无名的,而与大道相辅相成的大德也同样是无声无名的,一切都是自然而为,没有丝毫的做作。就像真正有钱的人,钱对于他们来讲不过是数字的积累,所以他们不用采取任何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别人也自然知道他们有钱,如比尔·盖茨、李嘉诚等人。反之,不具备这种高尚德性的人,就会不断地去刻意修饰,以各种形式来告诉人们他是有人,但往往是适得其反。此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不容人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怎么做人,我们该置身何处。

    筒言之,老子要表明的意思就是“有心为善,虽善而不赏;无心为恶,虽恶而不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真实表现自我。见到势利小人很少有人公开表示轻蔑,大多数情况下还得面带微笑地和他应付敷衍;许多公事实在是讨厌极了,但谁也不会拂袖而去,还得耐着子把它干完;自己平时的沮丧失望情绪,很少在脸上表露出来,在人前人后总要装出一劑自信抖擞的样子;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更不敢在脸上露出兴奋得意的神气,否則必然招来“翘尾巴”的指责;即使是在自己的丈夫(或妻子)面前,也免不了要说违心的话、干心的事。在这个世界上很难见到真实的面孔了,人们露出来的都是伪装。在利益面前都表现出十分自私。日本稻盛和夫众多“无我利他”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很多,他作公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全体员工生活、生存服务,最后还将自己的股份捐给员工。在他40岁时为员工购买墓地,他告诉大家,我们生在一起工作,死也要在一起相聚。这是大德啊。可在道德经发源之地的中国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版的稻盛和夫,为什么?我还无法回答你,期待着你的答案。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真正的有德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真正内不会矫揉造作的表现。

人生百年,就这么一点时光,老子希望我们在做事时,能够跳出事物本身,观察事物,认清规律,遵循规律,这样做事时就能够有效、快乐。

                                2019-8-30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