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是个伪命题

缺爱是个伪命题,大家追求的那种完美无缺的“爱”本来就不存在,即使一位母亲短时间被大量激素影响所给婴儿的那种无微不至的“爱”也不是绝对完美无缺的。“爱”这个概念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大家听到就会默认这是一件纯净无暇的东西,受舆论引导还会觉得必须要得到它人生才完整,如果得不到,心灵好像害了大病,从此以后遇到的所有艰难困苦都是“缺爱”带来的,只要得到了纯净的“爱”,就能治愈一切疾病,解决所有困难;如果得不到“真正的爱”,则死也不能瞑目。现在流行的这个“缺爱”的定义,就像那些精神分析师的话术一样,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身上的某个部分来证明自己缺爱,这不是很可笑吗,一种病态人格的定义如果人人都适用,那这个定义就毫无用处。既然人人都有,那么“缺爱”就不该作为某种缺点或者说特点,而是应该直接作为一种正常人格的一部分来看待,那些不缺爱的极少数家伙才叫做“病态”。


当代社会非常压抑,大陆的价值观也十分单一,追求钱权名利是一出生就带着的默认选项,其他选项均为灰色,等你将来赚了足够的钱之后或许能够解锁。人们的负面情绪找不到发泄口,只能寄希望于患了某种疾病来获得片刻喘息,大家普遍认为一个健康的大活人,需要无时无刻不保持奋发向上的状态,那些痛苦抑郁怀疑愤怒都不该发生在TA身上(某些人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觉得只有病人才有负面情绪,健康人啥也不怕,所以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情绪压抑下去,当然并不能使它们消失,而是流向潜意识之海的深处,变成沉疴宿疾,终生不愈)。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很大,上班需要给甲方和客户赔笑,下班了还要在家人面前扮演温柔坚强的人,长期如此,机器人也会主板过热程序错乱,肉身人类怎么可能不抑郁?很多人觉得家庭是温暖的避风港,人生的加油站,这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真理”。我从十几岁时就觉得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大部分父母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恐惧并且失去了掌控力(不是因为生了小孩,而是他们本来就非常软弱),他们试图用控制子女的方式来控制自己失控的人生,试图用望子成龙的方式来抵御无处不在的死亡恐惧,而这时,子女表现出的任何负面情绪都是对他们权威的挑战,他们要求子女永远开心愉悦,奋发向上,坚强不屈,如果有什么难过的事情,自己去消化就好了,反正不能和他们讲,因为他们根本不想了解那些麻烦事儿,他们的生命能量微乎其微,靠着子女给的温暖和希望活下去,哪还有什么多余的能量来爱其他人,不逃避现实已经可以算是英雄。如果在这种环境中的你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就该知道,不是家庭在支持你保护你,而是把孩子作为祭品献给一个名为“家庭”的怪物,这头怪物只吸食你“好”的一面,你需要自己去消化“不好”的那一面。这个社会就是由千千万万头这样的怪物组成的,千千万万的孩子都被献祭来供养更庞大的机器,人们奋不顾身地投入这场祭祀活动之中,被不可名状的狂热所裹挟,沉沦其中。


我对这样的父母并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他们只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身上的一切缺点,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不是吗?他们无视子女的情绪,无法和亲近的人产生链接,在这其中,能够被意识到并说出口的“缺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如果说父母和朋友们都“爱无能”,无法发展长期健康的亲密关系,我们不“爱无能”并继续制造别的“缺爱者”才叫奇怪呢。“缺爱”这个词让我们执着地想要去寻找某种完美无缺的东西来填补身上的空洞,而实际上,就像根本没有那种只有正面情绪每时每刻都奋发向上的人一样,也没有那种可以填满我们的爱,所有人都生来就带有某种残缺,那就是组成我们生命洪流的一部分,承认并接纳它是人生的必修课。至少在片土地上,“缺爱”这个问题上,大家所受的待遇都半斤八两,与其念念不忘生来就带着的伤口,不如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创造更多的更深刻的体验,如果在原生家庭中找不到接纳支持理解,不妨在别处试试,寻找的时候别用“缺爱”这个充满怨念的词语了,要更有力量些,用“探险”这个词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缺爱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