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读博,他们因何风雨兼程?

1

2020年9月,37岁的东院骨科医生姜炜将跟自己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一起迎来开学第一天。目送孩子走进校园后,他也踏上了自己的求学之路,那一刻,心中既有骄傲,也有些失落。

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每次上课,驱车在路上要走一百多公里,不像全日制的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在校园的环境之中,一周数次的往返之路颇显孤独,但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他能让自己的思绪放空一会儿,想起早晨告别时,孩子对自己说“爸爸加油,你最棒!”,他心头的疲惫轻松了些。

到达学校后,第一时间收到妻子发来的问候信息。之前妻子同在医院工作,两人都忙,有时几天都见不上面。上学之后,本就忙碌的家庭事务难以兼顾。经过深思熟虑后,妻子决定辞职到工作时间相对稳定的学校任职,这样一来,孩子的教育、家人的生活有了妻子的安排,他的压力能卸下不少。他何尝不知妻子的付出,割舍自己热爱的护理事业,离开临床一线,对于上进心很强的妻子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遗憾,而这些愧疚只能化作动力,告诉自己,唯有学成,才不辜负。


2

与姜炜同样奋斗在攻读博士学位之路的,还有东院血管外科的副主任赵亮,在医学领域中的学习和执业时间超过二十年,他对自己的形容,依然是东院医生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

对工作一向踏实严谨的赵亮一直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他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工作两年后,自我感觉获得感、成就感没达到自己的预期,于是考取了统招骨科学手外科、显微外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三年中,他从科研小白、外科小白逐渐成长为初具能力的外科住院医生。回到工作岗位,他又在工作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东院在与总院合并前是一家二甲医院,就他当时工作的骨科专业而言,病源缺乏一直是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经过科室全体同事的努力,情况在逐渐改观,但依然有很多患者因为种种原因转到上级医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患者的不信任,这种状况出现得越多,心里的挫败感就越强。他知道,这种情况的出现问题不在患者,而在医生,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获得患者足够的信任。从那时起,被患者的信任、更好地用自己的医术帮助他们就成了他的职业理想。

2019年,交大一附院血管外科刘建林教授亲自挂帅,在东院成立了血管外科。作为东院血管外科的副主任,赵亮不仅要在技术上飞速成长,也要在管理上迅速跟进总院团队建设思路,带领全科人员走向卓越,这无疑是个挑战。一直以来,他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有了西安交通大学这所全国著名高校强大的教学资源,赵亮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读博之路。


3

医学是个未知数最多的领域。它很古老,也很年轻,西医学的发展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更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多种技术学科相互作用。医学生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八年,一个刚刚完成知识储备的准医生才能进入工作岗位。

在学校的第一年,主要是上理论课。在这个课堂上,已经有数年工作经验的在职学生们往往会更有获益。因为实践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到,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不可懈怠、不能停歇。在这里,最新、最好、最活跃的思维交织在一起。问及刚上了两个月课的赵亮上学的感受,他想了想说,“最大的感触就是,努力要趁早。”

姜炜已经是博士第二年,即将要跟随导师进入实验阶段,这意味着他要在兼顾科室工作、家庭之外静心科研,如果没有强大的专注力,恐怕很难完成。但求学之路又常让人兴奋,在象牙塔中,理想暂时得以抽离现实,学问变得纯粹,老师都是行业翘楚,同学大多也是业界新锐。“参加学术会议,也有机会结交到这些厉害的同行,但能够以学生、同学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在校园这个单纯的学术圣地共同探讨、学习、攻克难关,收获一份并肩成长的情谊,是靠短暂相识得不到的。等我们都学有所成,再回到工作岗位时,不仅会对自己的专业更有自信,也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资源,都有更深的认识,这样患者来到你这里,你不仅能给他专业的诊治,也能帮助他找到最好的治疗方式和途径。”


4

李佳瑜,是一名87年生的年轻的医生。2020年对她的职业生涯是重要的一年,在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她选择了在交大医学部读博和在总院规培同步进行的培养方案。这样做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压力也很大。她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告诫她:“规陪临床工作繁重,读博也需要静下心抽出时间好好做科研,你还有家庭需要兼顾,平衡很重要。”

李佳瑜的孩子还小,但家人的支持让她义无反顾,有机会深造,她感到更多的是幸运,因此也倍感珍惜。跟其他在职博士的日程不同,她大部分时间在交大一附院的临床。在这里她遇见了很多仁心仁术的教授,让她受益匪浅的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学习,更是每一位老师的自我管理,“以前我总说自己工作忙,不能兼顾。但我跟随着这些教授们才发现,他们临床工作更繁忙,但他们的科研工作也不曾落下,而且,他们还能够做到对待每一位病患有仁爱仁心。有比较,才知道自己的差距,也更明白自己的奋斗方向。”


5

2020年,是东院成为东院的第二年。两年间,这里发生了很多变化,新的科室陆续成立、新的专家不断入驻、新的手术大量开展……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对每一个东院人来说,如何迎接这样每一个崭新的明天,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命题。但也许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创造东院的崭新明天。

而支持着每一个在未明的凌晨启程、在擦黑的暮色中晚归的东院人前行的动力,也许正是他们心中的对未来的思考,和对初心炙热的追寻。

年轻的李佳瑜医生刚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她的目标是在认真规陪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完成规陪计划,认真研读文献,结合临床工作,提炼科研思路,完成科研,顺利毕业。关于未来的自己要成为怎样的医生,她还没有太清晰的设想,但她看着每一天忙碌在病患间的老师,她下决心要以他们为楷模,不断鞭策自己成长。

想要努力成长为一名令患者信任的赵亮医生逐渐适应了医院、学校两头跑的节奏,而逐步深入的学习让他再一次感受到汲取知识养分时那种令人兴奋的感觉。对于自己目前所在的血管外科,他知道东院在并入总院时院级层面有一些较具体的规划,对于血管外科这个专业医院一贯重视,将来要做成国内规模最大的血管外科。现在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局部的规划要和整体相匹配,而在整体规划——做成国内规模最大的血管外科这件事上,Just do it。

正值当打之年的姜炜医生在说起对未来的规划时,语气很淡定,但眼神中分明有光。“其实在我们身边,骨关节病患者每年都有上千人,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这些病人相信,在东院骨科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让骨科成为患者群中有口皆碑的就医选择,那么不仅能大大方便这些病人,科室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医院自然也会越来越好。”最后他笑着说,“如果是这样,对我个人来说,不也就是最好的发展吗?”

要初步实现这个构想,在姜炜的规划中,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我问他,“三到五年,对一个人有限的职业生涯来说,你觉得这个时间长吗?在成就一番事业之前,你的坚持、困难、付出,都是不被看见的。”他说,“其实也不是很长,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没有捷径、掺不得假。三五年后,当我的知识、见识都有所得时,才真正是我们这一代的职业黄金期。一代一代医学从业者,绵延赓续,都是如此。”


时近初冬,昼愈短、夜愈长,比往年冷空气来的似乎更早的北方天里,似乎并没有新鲜事在发生。而身处一个新的历史篇章中,很多东院人,至今还对这个新的身份没有太多的归属感。究其原因,也许真正成为一附院这所全国著名三甲医院中的一员,并不是一个被命名的过程,而是一个去成为的过程。为了给“东院人”这个名字增添属于它的骄傲,每一天,都有人启程在新的道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职读博,他们因何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