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自赏的中国道教——兼记武当山游览心得

有人说过,基督教是入世的,道教(包括中国的很多哲学思想)是出世的。这一点单从其不同的建筑风格就可以看出来,基督教堂大都建在居民区,而且简单朴素,开放包容;而道教的道观大都建在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之上,不说人迹罕至,至少是很难登堂入室的。

这次去武当山之前,也做了一些攻略,知道武当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书》。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世祖忽必烈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福地”。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下属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用十二年时间,在武当山长达160里的建筑线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成化、嘉靖年间,又有所扩建和增建,使武当山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各种建筑五百多处,大小为楹二万多间。

及至到了武当,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奇秀和险峻。山峦起伏、树木葱茏的景区内,到处可见古树、深涧、奇石、峻峰,而且不时会有一两栋或者连绵的一片房屋掩映在其中,那种古朴庄重、壮阔沉雄的皇家气势扑面而来。孤峰峻岭之上的太和宫、居高临下的金殿、恢宏壮观的紫金城、气势宏伟的静乐宫……等等,无不显示了武当山在历朝历代朝的独特地位。

现在还在疑惑为什么明朝自朱棣始的历代帝王对于武当山如此青睐有加。我想除了为他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这种有悖封建人伦的行为找一种适当的所谓君权神授的借口之外,道教本身的教义和思想内涵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道教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及其《道德经》。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纵观中国的哲学史,其起源大都在公元前5-4世纪左右,从老子到孔子、杨朱、墨子、庄子、荀子等各家学说,莫不如是。

他们的生活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周朝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纷争,北方戎狄的侵扰和南方楚吴诸国的勃兴,加上周王朝内部各诸侯国的互相侵伐,国家旦夕可亡,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战争的厌恶和恐惧、以及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日俱增。

大约战争和灾难使人触到了生命的底色——死亡。所以大家对于生死存亡、家国情怀的思考愈见深刻,其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找到一种趋利避害、平衡身心、安居乐业的最便利、最可行的思想和方法(至少先秦的哲学家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老子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道德经》是他的代表作。道德经主要阐述了“道”和“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而从道德经衍生出来的道教的教义有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和当朝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是相吻合的:比如修养生息,比如和谐社会,比如清心寡欲,比如天人合一……等等。而从根本上来说,道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宗教,它的不争更多只是体现为一种自以为是的孤芳自赏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芳自赏的中国道教——兼记武当山游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