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无处安放的“爱”和“担忧”。但是很多家庭因为父母“焦虑”,导致了亲子之间矛盾加剧,孩子离心,父母伤心。
这篇文章送给正在焦虑的父母们。
因为从事教育行业的缘故,我接触到了很多问题学生,细细观察,慢慢琢磨,终于发现了一些东西。余华曾说:“一个人的童年是决定他一生的,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弗洛伊德也说所有的阴影都来自童年的伤害,我虽不完全赞同(毕竟人还是有很大的外塑空间和自塑能力的),但这确实是要作为一个很大的警示,来指导我如何做母亲。
每个女人都是第一次做母亲(二胎除外),谁都没有经验,除了借鉴上辈人或者同龄人交流,似乎只有照书养了。我的做法是:我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可我能观察到什么是不好的。
比如经常性大声地呵斥、一次次的重复啰嗦、毫无原则地溺爱、除了成绩其他很少关注、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咋咋呼呼、自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却对孩子极其苛责……
无论你有多累,别把负能量传递给孩子
我虽然是做教育的,更多的时候我是尊重孩子,接纳孩子!
初中的娃,大量的作业,我自然知道他的疲累,除了他进家门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一声“辛苦啦”,我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准备一两样他爱吃的夜宵或者零食,他到家换了鞋坐下来就能喝到热乎乎的鲜汤美食,我一直选择默默陪伴。
如果一个孩子劳累了一天回家,看到的是家长无趣的一张脸,听到的是唠唠叨叨、怨天怨地的牢骚和责怪,以及命令式的“快点吃,吃了马上去做作业。成绩那么差,还不知道认真!你什么时候可以让我省点心啊!我这么辛苦,上班累得要死,还不是为了你!你呢,还给我添堵!人家某某某成绩多好呀……”换了是你,这个家是你每天放学后就想要立即回去的地方吗?这个家是你伤心委屈、苍白无力时想要依靠的港湾吗?这样的父母是你值得无需思考就能扑过去的怀抱吗?
我当然知道家长一天工作的劳累,我自己就常在一天的工作后累得话也不想说,我们的劳累除了自我谋生,更是想要给孩子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可是如果我们的劳累成为我们刺向孩子的利剑,我们就不再是孩子的亲人,而是孩子的敌人。当你向孩子祥林嫂一般唠叨自己的辛苦,孩子心里想的是:我又不要你这么辛苦,我又不是你的垃圾桶,我不要你这样的父母。
除了唠叨,请找到其他的沟通途径
当一个人用尖利刻薄的声音在你耳边每天每天不停地唠叨时,你的感受如何?要疯了。然后呢?就算她说得再有理,你也是听不进去了,对吗?
孩子更是如此,当他发现你总是不停地唠叨,那么你说的第一遍第二遍他就不需要听了,他知道你会说第三遍第四遍的,时间长了就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句话说一遍就好,如果孩子没有听进去,吃了亏,那就长了记性,下次就会认真听你说话。
家长说话别过速,口齿清晰、正常语速,把要说的表达清晰,就可以了。如果实在是重要事情,不放心,那就写在纸条上。
儿子从小到大,只要有空,周末我们就走进大自然,请他担任摄影者,我就是那个选景的人。田野、庄稼、古镇、花草、河流……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接了地气。人如果长久地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心胸就狭隘,气度就局限。爬山涉水,登高望远,蓝天白云,大自然是一个好老师。这种走进大自然,要从孩子幼年时代开始,不然等他沉迷于手机电脑电视的时候,就再也喊不动“宅”人了。
儿子的房间,除了家具和台灯,没有电视机和电脑。减少辐射,睡眠更好。他的床头我只扔一两本课外读物,临睡前他会看一会儿。过一阶段,我就再换一两本。我没有命令过儿子必须要看课外书。
手机,平板,电脑在我家都有,孩子想用想玩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越公开孩子越没有想玩的想法,这个就是我家孩子没有贪欲在电子产品上的原因。
因为从小就是我自己带大的,所以对他的智商、情商、能力水平,我很了解。学习上我不苛求,把能学好的学好。我虽做教育,但我没有虚荣心,没有非要孩子考第一第二,没有因为孩子成绩中等而万分焦虑。教育这么多年,我比谁都清楚,一个孩子的成长中,遗传的东西改变不了,后天能改变的急不来,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每当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总是对他说:“我相信你,你是小器晚成的人。你只要每天多努力一些,将来会更有出息的。老天会善待善良的人。”
请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