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共读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如果说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一篇教育孩子的很好的文章,其主要从修身和治学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包括宁静、淡泊、节俭、明志、惜时、好学六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要求,最后要求儿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跟儿子的共同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感受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不扎实、似是而非的学

        从第一次听语文老师的公开课开始,我就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和平时练习情况,正好诫子书一课的学习我全程参与其中,也能理解当前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也好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从孩子学习的情况来看,还是满足于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一点自我主动探究的意思。如果课堂上学到了的知识,也许能很好的应用到平时的练习之中,如果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或者没有理解的知识,基本上就不管了。问他的时候就会跟你对付,你要跟他讲他就说老师就这么教的,反正你也不能事事与老师核对。幸好有一次被我抓到把柄,当场跟老师核实,后来发现是他自己没掌握好,才基本认可我对他语文文言文方面的探讨和学习。

二、没有理解中心思想,存在对付心里

        在诫子书的学习、预习和练习过程中,课文基本很容易背下来,但是在对课文的理解过程中孩子明显存在理解不透彻或者基本没有认真理解的意思,没有办法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只会按照老师讲的修身、治学什么的展开基本的描述,甚至无法把整句话说得十分明确。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都没有把中心思想要讲的内容说出来:诸葛亮告诫儿子从小要有远大的志向,珍惜时间,注重修身和治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学习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

        诫子书的练习前后共不下10次,每一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译文的推敲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复习和巩固的过程,也从不停的学习和练习中感受到孩子慢慢的掌握其中的一些内容,并能够尝试着理解和分析。对于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讲,也许要求高了一些,但处在当今的环境下,一点压力和动力都没有的新一代00后又如何承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
         对于我来讲,打小是受到严格的管理,经常领教父亲的竹条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是认可的,至少在你该懂事、求学的少年时代没有荒废光阴,让你一步一步的掌握了作为社会公民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当你学有所成、依靠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依靠自己的努力买车买房、依靠自己的努力受到别人的尊重时你会想到当初如果父母不严格要求自己,也许至今也只能是跟同龄人一样在城市当农民工或者在家种田,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默默的付出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享受不到城市给你带来的各种福利和待遇。甚至为一点生活琐事而闹得不可开交,我就深深的感觉到没有知识的可怕、无奈和悲哀。

四、在共同的探讨中灌输做人做事的道理

        通过诫子书的学习,我认为我至少找到了在语文方面跟儿子共同学习的切入点,也反复的不断灌输通过学习知识应该掌握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至少我们也应该向诸葛亮先生一样要求儿子:立志、修身、治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全文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子共读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