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内卷”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毫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比如说有的公司开会的时候,桌面上的茶杯摆得无比整齐,非常精确,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然而我们都知道开会重要的是参会的人和会议讨论的内容,茶杯摆得再好对会议也没有实质意义。

第二个例子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比如一件不复杂的事情,本来做个决定非常简单,但是有些地方的个别领导要刷存在感,结果把过程搞得很复杂。第一步先要出调研报告,然后邀请专家讨论评审,再将评审结果逐级上报,最后由领导拍板决定。

类似的现象还有一些人为创造出的严重偏离目标的工作,比如搞风险投资,原本可以使用市场机制有效进行,有的地方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搞什么创业节、创新大赛,其实这些活动本身并不会产生创造力,钱花在这些复杂繁琐的事情上,反而有悖于投资创新的初衷。

第三个例子是低水平的重复,比如说硅谷出了一家新技术公司,很快国内就冒出一大群模仿者,这样的事情在视频网站、团购、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上都发生过。由于竞争对手太多,于是各家企业精力都耗在了相互争斗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却没有诞生创新的内容或技术。

第四个例子是封闭体系内越来越剧烈的内部竞争。最典型的就是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学生为了多考一点分数,被迫在教学大纲内下苦功夫,比谁做的题多,比谁做的题难。然而那么多时间花出去,所学的内容并没有增加,大量的重复练习还可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第五个例子是在同一个研究课题上无休止地做研究。在学术界,有一种现象是,一个热门的课题会在短时间内涌进来一大群人做研究,一些人为了出论文、出专著,来回来去反复发表没人看的文章。许多人研究的内容其实是重复的,彼此间论文抄来抄去。有的人为了吸引注意,只能不断地刻意标新立异,用牵强附会的证据去支撑那些看似新颖、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的结论。这种现象无论是在理工科,还是在人文社科领域都普遍存在。


“内卷”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这些事实你可以看出,在中国大家担心和焦虑的所谓的“内卷”,其实在欧美国家可能早就出现了。这样看来,所谓的“内卷”可能只不过是社会经过高速发展之后,到达平稳发展的状态时出现的一个必然结果而已。中国因为刚刚到达这个阶段,因此社会上这两年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在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之后,各种机会增加的速度较原先显得少了,竞争显得激烈了,仅此而已。有些人讲起内卷,就要从什么文化基因、官僚制的历史等等方面找原因,可能是搞错了方向。

所谓的内卷其实也是对社会的一次洗牌。过去那些善于追求数量、追求速度的人占到了先机,获得了机会,但是今后,那些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东西,就会成为被“内卷”淘汰的对象。好的产品永远是供不应求的,这个道理放在人才的竞争上也成立。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