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到底是不是个坑?

最近两年,知识付费快速崛起

好像一夜之间,大家都特别的焦虑

仿佛打一个盹,就要错过什么

生怕赶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被周围的人超越。


大学生为求职找工作焦虑;

上班族面临着房子、车子、孩子的各种开支,为生活压力焦虑;

中年人看似有车有房,在公司有着不错的职位,各种CXO……

表面上很风光,其实也一样焦虑

不是为了钱,而是害怕失去现在来之不易的一切

很多高管思维已经固化

让他辞职了再去找工作,根本找不到比现在强的工作

面对一群如狼似虎的年轻竞争者

基本没什么竞争力,随时可能被替代!

我也一样焦虑,于是乎报名参加了很多课程:

有增长见识的:得到、混沌大学、樊登读书会、知乎大学……

有提高技能的:秋叶PPT、暖石、三节课……

最近又报名参加了“时间管理”的课程

01  到底怎么了

我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间,把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

追求更好的生活,这点无可厚非。

但是,绝大部分人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想的很多,做的很少

2.效率低下/拖延,做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

3.工作生活混乱不堪,每天都很忙,但就是抓不住重点

4.沉迷于手机/游戏/麻将和享乐,颓废散漫,没有目标和理想

5.工作几年,依然收入微薄,生活面临巨大的压力

6.焦虑,迷茫,无助,想改变却找不到方法

所以,才有了

“向青少年贩卖理想,向上班族贩卖焦虑,向中年人贩卖油腻”!

而我,一次又一次中招!

02  我踩过的坑

为了缓解焦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

1.花钱买了很多课程:

写作课程/社群运营/品牌打造/英语课程/理财课程/情绪管理课程

2.参加了各种打卡社群:

早睡早起打卡/运动打卡/学习打卡/理财打卡

不妄议他人,只说我自己

这是我为缓解焦虑制定的计划:



结果显而易见:

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学了那么多,生活依然颓废!


03 到底是怎么了


这些数据是哈佛大学做出的调查结果:


我思考了很久,也聊了很多圈子内的人,得出这样的结论:

之所以越学越焦虑,是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缺少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往往是想起什么学什么

看到别人学什么我也学什么!

我们总是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过于乐观

对个人工作/生活不能有效掌控

解决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清楚地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达成这些最缺的是哪些能力?

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时间的奴隶。


我们一方面抱怨时间不够用

一方面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手机/麻将/游戏/娱乐和无效社交上

究其原因,还是为了逃避

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为了给自己的无能找一个理由!


04 到底怎么做


那么,怎么才能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呢?


改变,永远是反人性的!

 

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改变已经固有的行为习惯,是极其困难的

寄希望于自我驱动,能坚持的都成功了;

绝大部分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而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工具和外部监督,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到底应该怎么做?

1. 底层逻辑:找到最原始的驱动力

A.付费学习--免费的永远是最贵的,人的内心都是贪便宜的,付了钱的东西,才懂得珍惜

支付一笔超过预期的钱,心理就会给自己一个暗示:不学对不起自己,这属于被动的自我驱动

B.主动的自我驱动

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之后,会形成强烈的危机感和负罪感

刺激形成改变自己的想法,这属于主动的自我驱动

2. 方法论





3. 实操


现在是互联网社会,从来不缺知识

这些东西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关键在于执行

一方面,过于理论的东西晦涩难懂

另一方面,即使懂了也不知道怎么做。

05  小结

知识付费不是坑

它更像是吃自助餐

东西已经全部为你准备好了

至于吃什么,吃多少,是自己的事情

一味地抱怨到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最后,认知再强也需要执行力

优秀者之所以优秀

是因为他们已经把优秀形成了一种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付费到底是不是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