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0

今日启发:《尘几录》

Elton:

《尘几录》——手抄本时代文人对诗人形象的塑造。

田晓菲

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尘几,即落满了灰的桌子。

这是一个比喻,意思是编辑校对古书这个工作,经常得在不同版本的文字中选一个正确的,这样,必然会出现很多被淘汰的文字,这些被淘汰的字,就像桌子上的落灰一样。

作者发现古人是通过有意识地塑造,让陶渊明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完美。

《五柳先生传》

如果说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世界,那五柳先生,就是他心中理想的自我。

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出来,文字的传播要靠手抄,抄写总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抄错很难避,其次抄写者可能会擅自修改他在抄写的作品,抄书的人可能觉得,这个字是之前的人抄错了,甚至有可能是觉得是原作者写得不好,随手就改了。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奇遇,发生各种变化。

宋代,印刷术开始普及,编校陶渊明的诗歌,实际上是给宋代的文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参与到陶诗的创作中。

隐逸文化——隐逸的悖论,充隐的盛行。

真正的隐士,是不应该被人看到的,而陶渊明的形象似乎又特别具体,特别鲜活。陶渊明展现隐居的行为、隐者的内心,是为了避免被人误解,既然没有办法抹掉自己的痕迹那倒不如将隐居生活彻底的展现出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真正的言行一致,以此来化解归隐的悖论。

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够进行自我审视,我们可以自然地相信自相矛盾的东西,而不至于陷入自我否定。我们明白那个纯粹、天真的陶渊明是文学化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真诚地相信,这个文学化的形象就是真实的陶渊明。”——素材来自于“得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