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列车》——人生就是苦难与温情并存,遗憾与圆满同在

一个辗转于各个不同收养家庭的17岁少女莫莉因为在图书馆偷书而被判5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所以她的男朋友央求他妈妈介绍她到一位91岁高龄的富孀薇薇安家里去收拾阁楼。在整理杂物过程中,通过薇薇安的回忆揭开了她坎坷的前半生以及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孤儿列车。

在美国的历史上,曾有几十年间(1854-1929),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领养,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薇薇安便是其中的一个孩子。

薇薇安来自爱尔兰小村庄,随着家人来到纽约谋求生计,一大家子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公寓内,却不幸发生火灾,除了她自己,家人都命丧火海。9岁的她孤立无援,只好和其他孤儿一起坐上开往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孤儿列车。

很不幸运,她一连换了三个收养家庭。

在伯恩家,终日劳作,不能上学,睡走廊,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瘦的皮包骨头;

在格罗特家,依旧挨饿受冻,要照顾四个孩童,收拾家务,还差点遭到性侵;

在尼尔森家,一直都很谨小慎微,安静懂事,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情,生怕这一对养父母再次抛弃她;但好在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长大后的薇薇安和火车上的同伴“德国仔”不期而遇,并擦出爱情火花。然而婚后丈夫被征入伍战死沙场,薇薇安在痛苦之余,将刚出生的女儿送人。后与丈夫的战友结合,平静的度过下半生。

整体看来,故事的结构并不复杂,作者采用双向时空交织的手法,回忆和现实相互交织推进故事发展,时间脉络清晰。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墨多着重于薇薇安,年轻时的坚强、隐忍和善良让她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和帮助,支撑着她度过了年少的艰难岁月;年老时的宽容、温柔和幽默仍使其魅力不减,一次偶尔的善心之举结识了孤儿莫莉,并与莫莉成为忘年之交。可以说,作者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丰满的人物薇薇安。

其次是莫莉,在作者笔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颠沛流离,像是皮球被抛来抛去的莫莉以哥特式装扮远离人群,独来独往,封闭自己的内心,直到她遇到男朋友杰克和薇薇安,才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和爱,才慢慢打开心扉,成长为一个上进又讨喜的女孩子。

薇薇安和莫莉的人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她们能够彼此了解,感同身受,所以她们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人有着更深层次的连接,惺惺相惜之情就在两个人之间产生,最终达到彼此帮扶、共同成长的结果。

但是,坦白地说,从故事本身说,故事并没有巧妙的结构和出人意料的情节。若说故事背后没有打动读者的地方,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但书本封面的“媲美《追风筝的人》的至深感动”,却有点言过其实了。在我个人看来,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故事背后所引发的思索,这本书相比《追风筝的人》,还是差了一些。

特别是,有一个情节,即薇薇安谈及自己毫不犹豫的送走了刚出生的女儿之时,我是非常不能理解的。其一,薇薇安自己也是从孤儿的经历走过来的,其中多少的辛酸苦楚不必言说,她为什么这么轻易地送走了自己的孩子?难道她就不担心自己女儿也会重复同样的被抛弃、被虐待、被欺凌的的命运吗?其二,薇薇安此刻完全有能力去抚养自己的孩子,却仍旧送走了她,仅仅是因她失去丈夫太过痛苦吗?

这么多年她都不曾动过找回女儿的心思,也不曾担心过女儿生活的如何,更不曾对自己的抛弃行为有过愧疚。即便最后,薇薇安在莫莉的帮助下,与遗弃70年的女儿重新相聚,看似如此一个皆大欢喜、圆满的结局,却仍旧让我感觉到一种笑中带泪、伤痛仍存的遗憾。

书的封面上印着这么一句话“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以我浅显的理解,作者是想表达就是一种人生就是苦难与温情并存,遗憾与圆满同在的观点吧。比如,对于薇薇安来说,前尘往事不可更改,经受的苦难和离别也已发生,但是爱和亲情最终在她行将就木的老年回归自身,这些便是对这句话的诠释吧。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作者用词朴实细腻,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娓娓道来,缓慢的打动读者的内心。故事没有特别出彩,但仍有打动读者的温情存在,还是值得一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儿列车》——人生就是苦难与温情并存,遗憾与圆满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