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很多人都认为竞争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一误区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二是没明白孩子童年的主要任务究竟是什么。
竞争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给人们带来成就感,但是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另一个是年龄限度。
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但是并非任何年龄都适宜参加竞争,比如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生长。
放眼现在的社会,儿童竞争愈演愈烈,希望孩子有出息,就必须要在竞争中胜出。
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大自然精心安排,留出足够的积蓄能量的时间,让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作为成年人的责任,则是不应该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比如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在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都看不上这些简单教育要素中伸长的力量,却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竞争的事物上,觉得这个社会需要竞争,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有这样强调竞争意识心理的家长,往往自己的攀比心也比较重,喜欢给孩子灌输一些弱肉强食的道理,会比较计较可量化的外部得失,这样不仅引导孩子和他人攀比,更推动了孩子和自己较劲,却较少的关心孩子内在的感受。
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的消耗孩子的精力,让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并不是给孩子助力,而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如果早早的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除了会削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还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损害:
第一种损害是会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
一个人的合作能力是 他核心竞争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内涵是友善、诚实、宽容等,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础。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当孩子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较于对合作的准备充足。所有的活动都是以竞争为目的,而不是以快乐。
持续不断的竞争训练,让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合作,只是学会了比和争。更多的孩子在竞争中产生挫败感。首先不满意自己产生自卑,然后不满意他人,敌视他人。
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
第二种损害是会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
有些孩子确实能被训练的很有竞争意识,从小都表现得极度争强好胜,但是它的副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这样的孩子早早就停止了自然人的发育,努力的让自己适应各种社会标准。
但是这种竞争意识的建立是以消灭天性为代价的。这类孩子被训练的在生活中会不假思索的放弃内在的愿望,只以社会评价作为价值判断。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努力自我控制的人,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的放弃,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比如有一些“成功人士”,我们发现成功并不能给他带来快乐,而且还会让他活在焦虑和紧张当中,有的人甚至会放弃生命,或者最后放弃了曾经最看重的名利。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
第三种副作用是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超过负荷的压力,首先会在情绪上积淀毒素,影响我们的做事效率和品质。而且在情绪上积累的毒素太多了,也会影响到生理的健康。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发育的过程中,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影响到他的心理,也会影响到生理发育。
如果睡眠不足,或者压力过大会影响到儿童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现在机体其他方面,比如皮肤病等。
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察觉到社会竞争心理对孩子有很大的伤害,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愉快轻松的成长。但是这些只能是在孩子年幼,还没上小学的时候会这样想。一旦孩子上了小学,面对学校各种奖励排名,或者老师的评价通报,很多人就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开始一边抱怨孩子压力太大,一边配合学校给孩子施压。
理由都是,现在的教育就是这样,不能不竞争,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遵从。
事实上想要解除竞争压力,制度虽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还要靠意识来解决。不要单单抱怨大环境,先解决小环境的问题,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也就好了。如果成人对竞争的意义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亚当·斯密说过,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
不管在当下还是未来,人们比拼的其实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就像我们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与其着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夫为不争,故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