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乔伊斯】生活如斯—读《都柏林人》之二

图片发自App


提到《都柏林人》,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如雷贯耳的《尤利西斯》,没有人能否认它在现代主义文学和意识流小说中的独特地位。徐志摩盛赞“独一作品”,对最后100页的无标点行文,更是嘉许“浑然天成的大手笔”。萧乾和夫人文洁若从80岁开始,坚持每天一页,历时四年,1994年中文全译本与中国读者见面。

没错,两部书皆出自大名鼎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位列乔伊斯的三部举世公认作品,另外一部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恰恰相反,《都柏林人》是一部极具亲和力的小说集,全书由十五篇短篇组成,事件地点集中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小说集因此得名。

故事全部发生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身上,结构上独立成篇,内容上没有一致的基调来联缀彼此,思想上没有作者的好恶,它们只是心平气和地讲述故事,把最终的理解全部交给读者。

根据各自主人公的年龄,小说分别讲述了发生在少年,青年,中年身上的故事。平常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又显得那么不平常,读完之后,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说什么:生活就这么过去了,像是一片风中飞舞的纸片,没有人会在意它最终停在哪里,也许是一片垃圾堆,也许是一棵孤独的树旁,更多的时候,像是一粒偶然滚落的豆子,在人们几乎遗忘的时候,倔强地从黑暗的泥土中拱出了嫩芽,惊喜间鲜绿的亮色点燃了人们不自觉的向前追溯。这也许正是生活的常态:必然中更多的是偶然。


《公寓》中的母亲分明是老谋深算的狐狸,最重要的是她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地把握火候。她不动神色,利用威严达到了自己目的-成功把女儿嫁了出去,别人在不知情中成为了她早已设计好的围场中的猎物,被引诱朝着陷阱走去而浑然不觉。相比之下《母亲》中的妈妈,采用的则是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硬派作风:你,经纪人,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我的女儿,必须得到她被承诺的演出费用。

《一小片阴云》中的小钱德勒和加拉赫,无疑扮演了平凡生活中的随波逐流和不屑,不愿为围城生活所羁绊的两种男人。截然相反的谨小慎微和大大咧咧,恰恰是人到中年,生活历练之后,一副向生活低头的殊途同归的写照。

《何其相似》中的法兰顿,可怜的被老板挨骂的办公室文员,出场时还以为全世界的倒霉都落在他一人肩上,他把工作推到最后一分钟,他全部的注意力在酗酒上,他唯一的力气用在了殴打孩子身上。

比起两位干练的母亲,再看看往角落退缩的男人,真不知这世界是由于男人的退缩而女人不得不走到台前,还是女人的强势挤占了男人本来应有的舞台。或者是男人雄赳赳去处理大事去了,女人们以“井底之蛙”的见识纠缠在“芝麻大小“的事情上。

为什么取名《泥土》,不得而知,一个女工下班后和亲友团聚的时光,她盼望见面,采买蛋糕,一切自然和顺畅,没有渲染夸张,没有凄惨悲苦,就是在追随一个女工,录了一段像,如此而已,诚如千千万万平凡的日子。

《委员会办公室里的长青节》为竞选奔走的小人物,聚集在办公室里,讨论各自拉选票的收获,撇开虚头巴脑,冠冕堂皇,听上去绝对正确的竞选口号,小人物心里自然有一杆秤,他们不再赌气为各自的成绩较劲,只是发自内心地承认谁是合适的候选人。最后文章在诵读纪念帕奈尔*的诗作结束(*帕奈尔是爱尔兰英雄),字里行间,怀念民族英雄的同时,表露了他们所坚持的理念。

看来什么也欺骗不了真诚面对的内心,欺骗不了英雄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痛苦的事件》是唯一让人难受的故事。杜菲先生不爱虚幻热闹,过着离群索居,清教徒般的生活。一次机会他与船长太太偶然相遇,便开始了之后长期的偷偷会面。就在彼此将要融合升华的时候,杜菲先生决定抽身而出,理智地提出不再见面。四年的时间让杜菲先生再次回到从前平静的生活,可是却传来船长太太去世的噩耗,在分别之后,船长太太渐渐酗酒成性,在一次外出买酒时穿越铁路时身亡。

离婚率飙升的今天,一言不合的夫妻马上分道扬镳,变成形同陌路的仇人,全然不顾之前的海誓山盟,而有的人却苦苦追求渺茫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圣恩》中酗酒的柯南再次醉酒,几个好朋友决定设计一个方案帮助柯南戒酒。转弯抹角,经过几个回合,讲故事,买酒喝,他们说服柯南一道参加一次宗教静修。最终铂顿神父以一个世俗的人与朋友谈心的方式,拉近了与柯南的距离,后来又使用了绝妙的比喻:每天的生活,每一个行为应该是一笔账目,所需要的勇气是,核对账目,加以改正。

真心佩服神父的讲话艺术,生动平实的语言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艰深美好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才是布道的大智慧。

《死者》之前冗长的和谐温馨的圣诞晚会把人们的情绪推到了高潮。加布里埃尔对妻子的涌起浓浓爱意,妻子却提起初恋情人,讲起了十七岁早逝的男孩和最后的时光。加布里埃尔想起未来的日子,准备圣诞晚会的姨妈会离他们而去,想起妻子讲述的情人离世的眼神,先前恐惧,痛苦被心平气和所代替。未来归于死亡的共同结局使得加布里埃尔宽容对待眼前的一切。

死亡在主人公的眼里不是一个恐怖的字眼,了解死亡,面对死亡是每个人需要学习的功课。真诚面对死亡可以让人们放下心里的瑕疵,宽容接纳,更加珍惜和感恩眼前的细微。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乔伊斯】生活如斯—读《都柏林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