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本书第六天


1. 怎样说,才能无伤害

当孩子的一些行为是我们不能接纳时,我们需要向孩子发送面质性我信息。随着我们无伤害地表达,孩子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不会遭到破坏,孩子也会有所成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婴幼儿的面质性我信息,与大一些的孩子及成人的面质性我信息不同的地方,就是父母可以提出解决方案,但是要带着孩子一起执行。对大一些的孩子或者成人,尽量把做出调整和改变的责任留给对方。

一条恰当的面质性我信息,呈现的是非责备、无伤害、负责任、一致性地沟通。

尊重不等于放纵,面对孩子的一些我们无法接纳的行为,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的感受。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会让孩子由内产生一种责任感。而内外一致地表达我们的感受,也会让孩子有机会感知和了解他人,走入他人的情感世界,而不会变成一个只顾自己需求的人。

2. 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

P.E.T.提倡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一切从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出发,给予双方同样的尊重,不会因为你是孩子就随意对待,使用暴力或权威。被暴力或权威对待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很低,而大部分精神类疾病就源于低价值感。P.E.T.提倡完全的尊重,一个被完全尊重的孩子,知道如何尊重自己,也知道如何尊重他人,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一个高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就像一棵长在森林里的树,他的根扎得很深,自然也经得起风雨。而一个低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就像城市里的树,风稍微大一点儿,树就倒了。所有惩罚和奖赏都会贬低孩子,衍生孩子的低自我价值感。

一个在权威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带着他与权威互动的模式,与这个世界互动。但凡遇到有权威的人,他就会重复幼年的模式,小心翼翼地讨好对方。

又或者他会把他人投射为权威,然后把所有对抗权威的能力用来对抗他人。如果有一天他有了孩子,要么重复使用权威,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非常宠溺。总之,他很难做真实的自己。

奖赏教育带来的焦虑,让一个人无法享受当下的美好,仿佛一刻都无法放松。

所有的惩罚和奖赏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克里希那穆提在《唤醒智慧的教育》里说道:“教育最本质的起点和最终极的终点,是尊重生命和了解生活的全部意义。当我们抛弃想要孩子成为这个或那个的野心和框架时,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自己内在的智慧。”

所以,零惩罚和零奖赏的养育是长远的养育,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养育。“整体”就是孩子不但有壮硕的身体,还有健康的心灵,以及保有孩子本有的灵性。

3. 警惕防卫式攻击

反向思考之后,当下就觉得好轻松,像是此刻正在看这本书的你。其实,我只是管道而已,没有“我”存在时,有些信息会经由我流向你,点燃你内在的本有智慧,引领你自己去领悟。

4. 沟通,而不是攻击

当我们愿意放下攻击,带着爱,就有可能转念遇见爱。

暴力只会教导暴力,焦虑教导焦虑,而平安则教导平安。小芳的转念过程也让我看到,尊重带来尊重,诚恳换来诚恳,爱会遇见爱。真正的沟通,没有攻击,没有伤害。

5. 寻找消失的愤怒

我决定了,不再当受害者。当愤怒的情绪不被表达时,我们就开始变成受害者,以哭泣的方式代替愤怒,以受害者的姿态攻击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一本书第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