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是小学生《劳动课与养活教育》之7

        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劳动课与养活教育》。

      五、受过养活教育的孩子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教育,世界各国各有策略和传统,风格迥异,甚至各有流派。但事实证明,任何教育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养活教育成功的孩子,活学活用的能力比没有受过养活教育的孩子要好得多。 道理很简单,因为智慧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激发、提高的,连动物都不例外。
        瓶子里装着半瓶水,乌鸦想喝。它会先围着瓶子转,试着用喙去吸,却够不着。它渴得受不了,继续转悠,继续思考。它有了一个猜想,衔来石子往瓶子里丢,水位果然升高了,乌鸦喝到了水。 生存欲激发思考,由思考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方法付诸实践,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这个链条的起点是乌鸦要生存。
        生存,是养活教育内容的核心,生存的表现形式就是行动,也就是实践。
        实践中的智慧,就是养活教育的收获。
        有人说,这个世界是懒人创造的,正是因为人懒,才想办法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机器。说这种话的人,是不了解发明创造的过程。稍微了解一点科技史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发明创造,都是历尽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才成功的。电灯、电话、照相机、计算机,从发明再到一代代的改进,无不充斥着辛劳与汗水。 为什么发明创造都要历经无数次失败才能成功?这无数次失败的内容是什么?答案很简单:“这样做不行,得想办法试试新的思路……”如此循环往复。
        优秀的发明者,即便眼前的问题解决了,还会继续冥思苦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直到产生新的想法,再付诸实践检验。这里面充满从行动到思考,再从思考到总结、改善的过程。
        玻尔是一个手脚不停做事,近乎多动症的人。不断的行动造就了开放性的思维,使玻尔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不仅自己获得诺贝尔奖,还培养了众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弟子和徒孙。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玻尔从童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喜欢做事的孩子。为了培养玻尔的动手能力,父亲为他购置了车床和工具。心灵手巧的玻尔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手工技能,敢修一切损坏的东西,家里的钟表或自行车坏了,都是玻尔自己动手修理。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应用乙醚通过低温萃取获得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发挥了重大作用。选择低沸点的乙醚作为有机溶剂,是青蒿素实验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此之前,屠呦呦团队历经380多次失败。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没有利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重复、改进提取方法,不可能有青蒿素提取实验的成功。
        养活教育,就是培养从思考到行动,从行动到总结、改进的习惯。 孩子对事物、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从直观的、容易理解的事情入手教育孩子,就能让养活教育贯彻始终。
        教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争取对每一个新词都导入相应的动作,不仅是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独当一面做准备。 教孩子“扫地”,就让他亲自扫地;教孩子“做饭”,就带着他一起做饭。再要教“扫地要扫得更干净”“做饭要做得更好吃”,那就要开动脑筋,启迪思路,改进方法,实践检验,总结得失……养活教育的精髓,全在里面了。

        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不是空想出来的,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与磨炼出来的。

        一项技能的获得,需要的是思考加实践。没有思考的实践是因循守旧或碰运气式的实践,没有实践的思考是闭门造车式的思考,都是低效、无效甚至负向的思考。

        理解养活教育的核心,有助于养活教育的正确实施。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也是小学生《劳动课与养活教育》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