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21世纪的“失友者”们

原创 文/钥匙与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引用)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发现自己没有朋友了?

公众号“钥匙与墙”(图源网络)

期末考试结束了,满身轻松,躺在沙发上,拿起手机,盘算着想要出去玩的时候,突然叫不出来一个朋友,觉得很失落,朋友很少。

有心事想找人聊聊,打开手机通讯录,却觉得打给谁都是一种叨扰,最后默默将负面情绪压入心底自行消化。

接到了许久不联系的人的电话,却总觉得惶恐,生怕三五声嘘寒问暖之后,接下来的不是怀旧、不是思念,而是琐碎的人情。

走着走着,我们都成了21世纪的“失友者”。

相互之间的走散和被走散,也渐渐成为常态。渴望改变的同时我们已然学会着习惯。


刻意总是会使友情变了味。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

同上一节选修课的同学婷婷向我倾诉,她觉得最近自己的好朋友小凡好像要被抢走了。对面宿舍的一个女生总是时不时来她们宿舍和小凡腻在一起,去超市要一起,上课要一起,而三人一起去逛街的时候,婷婷便觉得自己被另外两个人孤立,平时的八卦聊天自己也总是插不上话。

她不想失去小凡这样一个朋友,毕竟是大一交到的第一个朋友,为了所谓的“留住”,她开始对小凡表现出一种近乎谄媚的好。谄媚,这个词是她对自己的形容,她说,“我最近变得好像真的很谄媚,总是想要迎合,我之前不是这样的。”

她问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我说:“如果是我,我会顺其自然。”

公众号“钥匙与墙”(图源网络)

交朋友,不同于宫斗。

真正的朋友之间的相处应该是一个舒服的状态,“可以一直不说话,也可以随意说话。”只有双方付出真心,轻轻松松,乐乐呵呵,这段关系才能成立。

在交往中不能总做接受者。如果你仅仅是个接受者,无论什么网络都会疏远你;也不能仅仅是一个付出者,不然就会有的是“朋友”,却没有一个“好朋友。”

就像《何以笙箫默》里何以玫说的那样:“我对所有人都好,反而没有好朋友。”

怕什么孤独?

女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成群结队,习惯了左右有人与自己步调一致,一起吃饭,买东西,一起附和,习惯着被朋友簇拥着的感觉,认为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合群。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在我们心里,“一个人吃饭”就了一种标志,一个人就是凄凄惨惨的代言词。

《奇葩说》里大王说过:“孤独?21世纪,谁不孤独?”

这句话不同于其他难懂的大道理,却能准确的击中我们所不愿意面对的现状。

清醒又残酷。

公众号”钥匙与墙”(图源网络)

成年人的生活中朋友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对于朋友的定义和期待。

等到了年纪,挨够了社会的打,我们会慢慢的将朋友与人脉画上等号。

我们不再想着交个朋友,取而代之的是,积累积累人脉。

以后能用得上。

真正长大后,置身于一个又一个交际网,社交圈中,便会发现“属于一个人”的时间真的很少。

但其实一个人有时候也不是什么坏事。孤独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时不时独处一会儿,反而是给予和自己灵魂交谈的契机。

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那么多朋友吗?

好久久久久久久不见

徐誉庭在《我可能不会爱你》中写道:“至少要有两本存折,一本储蓄财富,一本储蓄老朋友。”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没忍住,给初中玩的特别好的朋友发了一条微信,约着假期一起出去聚聚,聊了两三句之后,发现还是熟悉的感觉,还是忍不住想向对方倾诉,讲讲自己的生活,开开玩笑,道三两句关心。

公众号“钥匙与墙”(图源网络)

其实有时候,你以为的疏远多多少少是带有夸大的成分,毕竟当年的感情在那,时间距离和感情比起来,哪个更强大永远是未知。

“世界上没有唯一和你相遇的那些人。”

我们既要学会告别,也要学会挽留。

在人生这辆列车上,我们要学会对到站下车的朋友说一句,祝你幸福,也要学会对上车的朋友道一句,欢迎光临。

祝你幸福,我的朋友。

欢迎光临,我的朋友。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钥匙与墙”,欢迎订阅交流

欢迎订阅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21世纪的“失友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