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图片发自App

我跟着群体打卡读完了这本《思考快与慢》。读完本书,有以下一些收获。

(一)知道了什么是系统1和系统2,以及系统1和2的相互作用关系。

1.系统1的特点

①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②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③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④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⑤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⑥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⑦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

⑧推断原因和意图。

⑨忽略歧义,按捺住心中的疑问。

⑩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11)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12)作一些基本估测。

(13)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14)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15)真正去计算,而不是空想(思维的发散性)。

(16)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17)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18)对可能性作出过高估计。

(19)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20)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21)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2.①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需要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进行,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②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地意识到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为此作出妥协。注意力焦点具有唯一性,它集中在A事务上,就不能集中在B事务上。这一点与我在另外一本书上读到的观点一致。

3.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察觉自己,是系统1在运作,还是系统2在运作。我发觉我之前办事都是系统1运作得多些。学习了这个后,有时候办事会刻意启动系统2运作。

(二)禀赋效应:它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物品本没有意义,是我们在拥有它时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尤其是某些纪念品,为了纪念某个幸福的时光,特别舍不得断舍离。另外当舍弃时,舍弃的不仅是物品,还有其潜藏的个人认为的价值,这种失去会激活大脑中与厌恶与痛苦相关的区域,所以人们做断舍离会很困难。

(三)我们在获得的框架下,人们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情。在损失的框架下,人们更愿意选择赌一把。

①当获得是确定时,有正面的结果,系统1偏向于获得,若损失是确定的时候,带有负面情绪,此时系统1规避损失,从文字面上看,冒险和赌一把比起损失有获得的可能性和正面倾向,即便最终结果是损失的,至少曾为此努力过,比起损失心里账户接受的会感觉好很多。

②重新构架是要付出努力的,而且系统2通常很懒惰,除非有明显的理由需要这样做,否则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被动的接受在框架下的决策问题。

(四)能坚持读完这本大部头,首先感谢潘昱教练提问式的导读,每天带着问题去书中找答案,这种方式能激起我往下读的欲望;感谢群内小伙伴每天的分享,当某一章没读懂时,就去阅读小伙伴的心得分享,这样更能让自己理解本章的内容;也嘉许自己跟着大部队坚持读完了这本书,没中途放弃,虽读的有些囫囵吞枣。后续再去看看目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再次细读。

读完整本书,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感觉好,追求幸福是我们人生的终极价值。幸福与我们的情绪有关,受我们所处环境的影响,与我们当下关注的焦点有关。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我们的时间,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树立好我们的目标,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体会目标达成的愉悦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