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2

1,《渺渺何所思》 风荷游月《渺渺何所思》 女主渺渺令人很心疼啊,虽然衣食无忧,但是母亲对她是严厉的,大概在外公外婆是真心喜欢她的,她一直期望自己的母亲能够夸奖她,实际上就是希望母亲能够认同她。对于男主,最开始对女主冷嘲热讽,到后来的喜欢上她,其实也是一个过程,他发现了女主的脆弱,美好。有人觉得女主有点作,男主那样对他,她还一直拒绝,我觉得她是对自己得负责,很有主见,毕竟男主当初那样对她。

2,《天亦醉晚樱》 不止是颗菜

《天亦醉晚樱》这本书内容条理清晰,富有趣味。小说篇幅不长,但剧情引人入胜。男女主相处模式自然有爱,能互相理解,前程往事不问,理性温馨文。我觉得超级好看。没有什么很虐的点,我脑补的那些虐点全都没有。

3,《我的世界坠入爱河 》 板栗子

《我的世界坠入爱河 》这本小说很好看,主要是细水流长,女主是一个有恐男症和沉迷赚钱的人,遇到男主之前,大概想到的是,要男朋友有何用,不如将时间用来赚钱,岂不是更好,男主用声音让女主不在像开始一样躲避他,男主被女主吸引,并一步步慢慢接近她,然后成功了……

梦想这个东西,

是既需要用野心来喂养,

也需要用平常心去守护的。

如何在10个月里轻松写出20万字的文章?

因为经常在图书馆看书的原因,几乎每一个新认识我的朋友都毫无例外会问一个问题:“要是我想出一本书的话,需要做点什么?”

我每次的回答都是,“从现在就开始写。”

我这个回答似乎过于简单而听起来像敷衍,其实并不是。

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每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会耐心地把“如何出版一本书”的流程讲述一遍,从签约到交稿,从校稿到印刷,几乎事无巨细,说下来要大半个小时,对方忽闪着眼睛也似乎是认真在听。

可是无论我讲述得多么细致,永远有一句话在等着问我,有时候是:“我觉得你这么一说我特别明白,我就是没时间写。”亦或者,“可是我还是对自己的文笔没有自信,写得太差劲了,肯定没有出版社愿意出吧。”

我继续说道,“从现在开始写就可以了,只有多写才能写出让更多人愿意看的作品啊。”

我知道他们并不是没有把“写作”当作一个郑重的梦想,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把“写作”这件事看得太神圣太重大了,才会变得步履维艰。

似乎踏出的第一步就决定了未来的走向,所以谨慎又犹疑,害怕一步错步步错,更害怕下了足够大的决心却没有打造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相反,我身边那些一本书接着一本书出的写作劳模们,往往都不会把自己的“写作”看成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每天固定敲下2000字,一年就是70万字,哪怕只是一周更新一篇2000字的文章,一年也有可观的10万字了。

究竟有什么让梦想实现得更快的捷径呢?如果有,第一步一定是,把你的梦想当成一件小事。

它不必等着你焚香沐浴后虔诚地摊在桌面上,不必等你买一个轻便超薄的新款笔记本,更不必等你把所有的情绪都酝酿好之后再郑重开启。

坐十几站地铁从家里到公司的路上,可以写;看完一本书颇有心得的时候,可以写;听完一场讲座深得感悟时,更加可以写。

正是因为没有那么强烈的仪式感,所以不必限定输出的频率与情绪;因为可以接受自己产生的作品不完美,才会摆脱束缚思维的镣铐,有循序渐进,日渐精进的过程。

“从现在就开始写。”每次当我回答完这句话时,如果对方很不屑,我们会寒暄微笑,继续换其他话题,因为我知道他把自己的目标束之高阁过久,很能有脚踏实地的平常心;如果对方继续问我关于从什么平台开始写,或者怎么锻炼写作的思路时,我就会继续跟他聊下去,给他提供我目前所了解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梦想这个东西,是既需要用野心来喂养,也需要用平常心去守护的。

我今年给自己定的写作目标是20万字,在过去的10个月中,我平均每个月写了10篇2000字的文章,也就是截止到10月底,我已经完成了年度的写作目标。

乍一听对于我这样一个今年之前都没有稳定写作的业余写作者来说,20万字好像还是个大数量,可是分配到每天也仅仅只有700字的任务额。

我在立目标的时候没有想到会这样顺利地完成,只是深呼吸一下,然后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试一试吧,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完成目标的时候,我又暗暗念了一遍自己的专属咒语:七天加加油。几乎在每个想要放弃的时刻,每个想要断更的夜晚,我都紧紧地抱着自己,一遍遍地说,“只要今天坚持下来了,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很多人会抱着“先准备好在上场”的心态,可是事实是,我们永远没有做好“完全准备好”的那一天。

我们害怕被嘲笑,害怕被批评,害怕反对的声音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

等到别人把你想做的事情完成之后,你才意识到,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先去完成”。

在《精进》这本书中,作者采铜提及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概念,叫做“最小化可行产品”。

这是当前互联网领域“精益创意”的关键性概念,也就是说将利用最少的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以被用户评价和使用的试验性产品,你可以把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放在动态的市场中,反复试验并且获取反馈,从而成为更加优化的产品。

在这种及时反馈,及时修改的过程中,产品不需要像传统的形式一样更新迭代缓慢,而是可以根据及时的现状和困难修改计划,找到最适合的实现路径。

就以写作为例,阅读一本书不算“产品”,但是你写的书评就属于“最小化可行产品”,你的才华会搭载着一篇篇的文章传播出去,供别人欣赏,评价,通过反馈得到更好的改善。

从一篇短文章到一篇长文章,从一篇长文到一本书,看似艰辛又远大的理想,就变成随时可以完善的日常。

吃力呢,刚开始或许有一些,但是当它溶于你的日常后,就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习惯,习惯就会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后正向反馈也会随之循环。

觉得梦想太难实现吗?先从打破心魔开始吧!即便是准备的不够充分,我们也可以成为人生战场的战士。

曾经在一个平台上听过这样一个分享:有一个在二线城市做工程师的单身朋友,平时跟大多数人无异,朝九晚六的上班下班,直到有一天发现他的另一个身份,“摇滚乐电台的主持人”。

一开始只是出于兴趣,没几个人听,但是他每周坚持更新,发了500期节目后,收听量已经超过2000万。

问起来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的时候,这位朋友说,“你说坚持很难,但我并不觉得,因为我把它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主动选择,再加上兴趣使然,所以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充满了勇气和向前探索的可能。

他也并非一头奋进,不问后果。他仔细了解过电台的环节如何设置,音乐如何选择,还有播放多少分钟最适合用户的收听习惯。

有一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常常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因为“初心”这个并不是意志所能决定的,在与现实博弈的过程中,你很有可能为了完成梦想,选择跟最初设想的不同的一条路,我们应该勇于自我修正。

很多人常常会留恋自己付出的努力,不管这些努力是不是已经离自己理想的轨道越来越远,这也被称为“沉没成本谬误”。

甚至会按照早已偏离的“初心”继续走下去,去赌一个小概率的正面结果。

善于把自己的梦想落到时时刻刻的细节里,并且偶尔勇敢抛弃“初心”,按照更实际的路径去前进的人,常常能够更快地接近自己的梦想。

而一个总是希望在“准备好”的状态下去开展自己行动,而且很难接受他人建议,过度自我防卫并且很难承认自己有些步骤可以换其他方式来实现的人,梦想总是近在迟尺,却远在天边的美好幻想。

有时候你必须问问自己的心,我真的愿意即刻行动,为了梦想全力以赴吗?

在李商隐身上,积淀着整整一个时代的雨雪风霜” 作家王军推20万字历史散文《李商隐》解“诗谜”“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李商隐的诗,词句华美,深入挖掘心灵世界,散发出深情绵邈、深婉哀感、朦胧隐约的气息。一千多年来,为之痴迷者众。同时,也由于其寄兴深微,索解无端,李商隐很多作品也成为千古不解的诗谜。连大学者梁启超都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地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即使像《夜雨寄北》这样通俗易懂、格调清新的诗,至今难以确知这首诗到底是寄给谁的:妻子王晏悦,还是所谓的女冠宋华阳、情人、柳枝、幕主姬妾?还是好友令狐绹、温庭筠、杜牧?近一千二百年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也正因为这份纯粹,这份深隐,李商隐的作品超越了自身所处时空的限制,拥有了更广阔更长远的生命力。赏读李商隐,理解李商隐,试图走近他的内心世界,也吸引历代文人、学者去努力。1000多年来,李商隐的文集、诗集,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解读,得到跨越时空的无数知音,成为另外一种格外丰富的文学世界。宋代出现了模仿李商隐诗的西昆体,影响极大。清代对李商隐诗的评价无以复加,由最具普及性的诗选本《唐诗三百首》,所选七律四十九首,杜甫一人占九首,其次是李商隐八首,可以见出李商隐诗的可读性及其流传程度。到了当代,作为非常耐嚼的李商隐诗歌,依然在给读者输送精神营养,成为一种文化的源头活水。

作家王军从中学时期开始热爱古诗,对李白、杜甫、李煜、苏轼、李商隐、纳兰性德等人的诗歌世界,甚为痴迷。作为诗谜的李商隐其人其文,更是他平时格外会琢磨、体会的重点对象:历史上真实的李商隐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的心灵世界到底有多么宽广深邃?他的诗文中藏着多少不为人道的无题秘密?2021年春天,王军的长篇历史散文《李商隐》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将自己多年来研读李商隐诗作的心得,努力探寻李商隐丰富心理及其所处的时代精神脉搏的轨迹,用20万字记录下来。他合理详实地解读了李商隐重要诗歌文章的写作时间、具体的写作缘由、当时的人事纷扰、晚唐的时代氛围及其诗歌文章所包含的典故、内蕴。全书分五个层面从生活、亲情、政治、信仰、精神寄托等逐步深入,抽丝剥茧,写出李商隐的人生底色,写出诗词文章对一个人安心立命的无用之用,有助于读者走出李商隐诗的迷宫,更接近那个历史真实中的李商隐。

得巴山蜀水之助,留下近百首诗作

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高峰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走过的地方,见过的山川风物,都会深深影响到其存在。对于诗人,更是如此。李商隐原籍河南沁阳,其祖父李甫迁居郑州荥阳,遂为荥阳人。在李商隐的一生中,曾两次入川,总共5年。在李商隐走上诗坛之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李贺等称誉诗坛,形成了盛唐、中唐两次诗歌创作的高峰。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文坛,崛起了唐诗创作里程上的第三座高峰。在王军看来,李商隐这种成就,跟他在四川生活过5年,得到巴山蜀水的滋养分不开。

李商隐第一次入川是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当时他随郑亚到桂林,郑亚降职,他北返途中路过游三峡,自6月至8月。只有两个月。三年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隐应柳仲郢的聘请入幕。这一次是他真正与四川发生密切的联系。柳仲郢是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侄子,刚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州治在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柳仲郢先赴梓州,他嘱咐李商隐安顿家事以后即赶去上任。李商隐一路西行至大散关,然后沿嘉陵江顺流而下至利州(今广元)。离开利州,李商隐越剑阁,再向西南行,顺涪江东南下,抵达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当时,东川节度使管辖梓、绵、剑、普、荣、遂、合、渝、泸等州。根据王军的考证,“柳仲郢待李商隐很好。当时节度使的年薪是三十万钱,而柳仲郢给李商隐的薪酬却是三十五万钱。柳仲郢本来安排李商隐担任幕府记室,因李来迟,改判上军。次年,李商隐又兼代记室。后来,柳仲郢又为李商隐奏请了检校工部郎中的宪衔,这是从五品上阶,虽是荣誉称号,却也是李商隐一生最高的职务。”

在梓州,李商隐也写了不少诗作。其中包括《辛未七夕》《壬申七夕》《壬申闰秋题赠乌鹊》《银河吹笙》《七夕》《西溪》《夜饮》《写意》,其中不少是对自己亡妻、家乡的思念之情。李商隐到东川一个月左右,到西川节度使驻益州(今成都)出差。在成都期间,李商隐游武侯祠,作了《武侯庙古柏》。王军发现,李商隐在四川的时候,用“寄”字特别多。比如,“离情堪底寄?”(《寄裴衡》),再比如《西南行寄相送者》《梓州罢吟寄同舍》《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等。

在四川期间,李商隐因思念子女,请假回过一次长安。在回京路上,彻夜难眠,在天色将晓未晓之际,作了《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44岁。十一月,柳仲郢内调为吏部侍郎。李商隐也结束了5年的东川节度使幕府生涯,随柳仲郢回京。

李商隐在四川留下了近百首诗作。在王军看来,这些诗歌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创作了许多艺术已臻最高境界的诗作,“这也使他获得了暂时的精神安宁、解脱和自由。李商隐得巴山蜀水之助,凭一己之力,终于带动、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高峰。”

《夜雨寄北》的倒叙手法

比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早了一千多年

李商隐虽然生活在唐代,但他的艺术手法却极为“现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夜雨寄北》这首诗里,李商隐采用了从未来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让人想到“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而且比《百年孤独》早了一千多年。

这种现代性,在李商隐另外一首诗《天涯》中也有所体现。“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王军认为,这与西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商隐现代手法已经达到了象征主义诗派渴望的境界。《夜莺与玫瑰》里的痴心男生,因没有玫瑰向心爱的姑娘表白而怅然若失,花园中的夜莺听到了他的心声,用自己的鲜血染出一朵最鲜红的玫瑰,帮助男生赢得了爱情。这和李商隐将生命精神注入咏物诗,诗中皆有自己的身世和影子,皆有自己的精神和生命,何其相似!”

李商隐粉丝众多,关于他的传记也很多。王军《李商隐》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结构上,全书分七章47节,李商隐活了47岁,取一弦一柱思华年之意。对重点诗歌作品均附上了现代白话翻译,这种整齐、押韵的语言风格在已面世李商隐传记中是独一无二的。书中还动用了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文体的写作手法,很有可读性。比如书中写李商隐在旅途中,“官船渐行渐远,笙歌不闻,扬州灯火逸出了视线。船头挂了灯,丝雨飘灯,春水拍岸。差役来船头喊李商隐进去避雨,李商隐仿佛没有听见。这雨声像极了巴山夜雨。那是他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的时候,经常夜间听雨。巴蜀之地秋季多雨,持续时间长且缠绵。在某些地区甚至一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下雨,而且百分之七十的雨都是在夜间下的。”

王军对红楼梦有深入的研读。在《李商隐》中也可以看到他将自己的红学观点,融入到对李商隐的理解中。在《红楼梦》中,当听到要把大观园湖里的残荷拔掉时,黛玉说:“我最不喜李商隐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王军认为,“黛玉的心思,与李商隐是内在相通的,她不肯揭露自己隐秘的心绪。荷已枯,又遭雨打,易引发伤感。黛玉寄人篱下,李商隐二十年做幕僚。他俩绝不违反原则,屈就依附别人,这一点 ‘真’是相通的。”

“诗成了李商隐生命的拯救,诗成了他的生存方式”

李商隐的诗歌之纯粹,之脱俗,也带着处于某个历史时代夹缝里的李商隐,飞跃了时空限制。可以说,李商隐的作品堪称古代社会真正的纯文学。但是这并不代表,李商隐的诗歌里没有体现出他所处时代的影子。

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时期,处在宦官擅权的时代。但他却猛烈抨击宦官,甚至直接讽刺皇帝,毫无顾忌。在当时藩镇割据的时代,在20年幕府生涯里,李商隐始终面临着忠诚与背叛的歧路。王军说,“李商隐终其一生恰逢牛李党争,却因不偏不倚,得到双重误解。他的时代,笼罩着晚唐四十年的牛李党争。这一点和苏轼很相似,不管是王安石的新党,还是司马光的旧党,苏东坡都不附和,不站在任何一党那边,只以是非曲直本身为依据。”

李商隐的父亲为他取名“商隐”,是希望他像商山四皓一样功成身隐,李商隐却屡屡以唐朝宗室自居,渴望进入朝廷中枢,希望扭转乾坤之后再归隐扁舟。他少年即有才名,年轻气盛,耿介清高,参加进士考试不按时俗行卷、请托,一直考了十年。

诗歌是世界的反射物。在李商隐身上,积淀着整整一个时代的雨雪风霜。不可能跟笔下的诗句毫无关系。仔细剖析了李商隐的周遭世界,王军也感悟到,“李商隐将生命精神注入咏物诗,诗中皆有自己的身世和影子,皆有自己的精神和生命。李商隐的每一首诗里都有自己的影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嫦娥是他,蝉依然是他。诗人的迷宫,与他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李商隐的诗深情绵邈,无题难解,具有超前的现代性和象征手法,却以最恰当的文学艺术形式反映出晚唐江河日下黄昏渐近风雨飘摇的时代精神。”

纵然世事曲折,但诗成了李商隐生命的拯救,诗成了他的生存方式。“他的诗表现一种迷失,可是永远也追求不到。炉火纯青的诗歌创作,使他获得暂时的精神安宁、解脱和自由。诗歌无法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但却可以为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提供安心立命之所。他的时代没有给他的,他在诗文里得到了,并且到今天依然鲜活。”王军说。

对话王军:

从李商隐身上获得启发

诗可以是生命的自我拯救,寻找到立命根基和智慧力量

(王军,男,汉族,山东莒南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雅安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心:从到》《〈九死一生记〉校注》《高语罕传》《高语罕年谱》等。 )

封面新闻:近些年,作家解读传统文化人物的优秀作品,并不少。比如哈金写的《李白传》,张炜写的苏东坡《斑斓志》,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等。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军:你提到作家解读传统文化人物的优秀作品这个现象,我注意到了。文化的延续就像信号的传递,接收信号再把它放大,并把失真的部分校正,再一站一站地传递下去。这正是所谓的薪火后传。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统文化人物的优秀作品一旦诞生,也就是它的终结之日——我是指“完成”意义上的终结。总是不断地有会心的人来阅读、回忆、唤醒,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作家。优秀作品的解读,说到底不过是求“会心”而已。在此意义上,优秀作品并非完成于传统文化人物,而是完成于读者的参与,完成于作家解读优秀作品的意义的建构。

封面新闻:你对李商隐这个人物应该是情有独钟。你最早读到李商隐的诗,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感觉?阅读李商隐,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王军: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我最早读李商隐诗,也包括其他古代诗人的诗,是在中学时期。古诗里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使我发自内心地沉迷低徊,自己也试着作旧体诗。我在青年时期喜欢的诗人,是李白、杜甫、李煜、苏轼、李商隐、纳兰性德等。及至年岁稍长,更喜欢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的诗,比如《诗经》。我曾写过一本《诗心:从诗经到红楼梦》,其中收有李商隐的《春雨》,当然也收了其他诗人如屈原、陶潜等很多诗作。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随着阅历增添、阅世渐深,不断融入人生况味,再去体验、再去反刍,对古人会平添一份理解和同情。

封面新闻:李洱说,李商隐的道路就是中国文人险峻的道路,李商隐的命运就是中国文人隐秘的命运。你认同他的说法吗?你是如何理解他这个观点的?

王军:我认同李洱的说法。每一个真正的中国文人身上,可以说都有这个特点,而李商隐更加典型、更加集中。李商隐其实一生都在“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徘徊。宇宙存在万有引力,地球亦有离心力和向心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道德与情感的张力。中国传统文化,正如诗经所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仪”,最好地体现出这样一种张力。从《诗经》开始,中国文人的传统就是体现着这种张力结构的中庸文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从孔子、孟子、司马迁直至李商隐、王安石等,理想抱负相同、遭遇相似,他们是精神上的知己。其品格、德行、操守形成了一个历史传统,给后人留下了一种光照。

封面新闻:李商隐的艺术能拥有超越自身时代的特性,您认为这是为什么?这跟他的天赋或者独特的性格有关?

王军:所有划时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这就是迟到的理解。由于对人类及其命运的洞察和揭示带有超前性,所以难以为大众所理解和认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孤独和寂寞的处境。李商隐以诗人的敏感察觉出唐朝的春天一去不返,中兴无望,诗作反映出一种江河日下、黄昏渐近的时代精神。他清醒地看到,唐朝在有“小太宗”之称的宣宗治理之下,不过是夕阳余晖,迟早也会消失在历史潮流之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的诗作赋予晚唐时代精神一种最恰当的文体表现形式。在李商隐身上,积淀着整整一个时代的雨雪风霜。

封面新闻:在《李商隐》里能看到你关于他的爱情、友情、亲情、仕途,以及精神世界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解读,对于读者更进一步理解这位谜语一样的人物,帮助很大。经过这么多的努力,写了这么多赏析的文字,你觉得自己对李商隐的理解有怎样的丰富、提升?

王军:读李商隐诗,就如同剥洋葱,层层去尽葱皮,依然不见葱心。但李商隐诗本身有源头活水。这就是《诗经》。《诗经》,古称“诗”或“诗三百”,是先民生活过的乡间田野上的百草千花,有声音、有色彩、有生活、有感情、有思想、有精神,有真的生命。读李商隐诗,亦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诗是生命的自我拯救,是一种生存方式,可以从中寻找立命根基和精神皈依,从传统中寻找应对的力量和智慧。这次写作有这样一个收获:历来说李商隐滥情是最大的误解,而他对爱情的忠贞几乎是同时代人难以比肩的。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见李商隐中年丧妻,十分同情。当时,幕府中有一位容貌秀丽、技艺一流的歌舞乐伎张懿仙,柳仲郢有意撮合,准备赐予李商隐,帮助料理生活起居。但是,李商隐感念亡妻,婉言谢绝了柳仲郢的好意。当时,幕府中一般都有营妓。入幕文士如温庭筠、段成式、杜牧、赵嘏等人与妓女接触频繁,唐宋人笔记中有不少关于他们与妓女密切交往的记载。可是却找不到李商隐与妓女的交往。李商隐说自己在文章中曾有过一些关于美女的描述,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并不是一个风流随性之人:“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上河东公启》)这也是李商隐一切情诗的最佳注脚。李商隐对待爱情的专一态度,不在多少而仅在有无,只要有一人做到就足够了,因为它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只有人才面临着两可性,即在一生中都不可能逃避究竟是拯救还是沉沦的抉择。这是人所特有的处境。这方面,李商隐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封面新闻:在《李商隐》中,有很多场景细节、历史风俗、社会风俗的描写。这种细节的来源,肯定需要阅读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除了你平时的积累,还做了哪些相关的阅读准备?

王军:写作这本书,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学习和致敬。当前李商隐研究资料非常丰富,很好获得。此外我还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比如关于印刷术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了解李商隐年幼抄书养家的背景。了解当时的薪俸制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李商隐为何屡屡搬家。为了更好了解李商隐入蜀,去读了《华阳国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

封面新闻:《李商隐》里得一些细节是不是也会有合理的艺术虚构?

王军:这本书基本是非虚构的,也符合它的定位“文化散文”。除了开篇和结尾,极微小的部分是合理虚构,其他多有所据。本书创作的态度,与我创作《高语罕传》并无二致。杜甫说:“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本书可说是一件百衲衣,针线材料大都从李商隐旧著拾掇而来,绝不敢穿凿附会反失其真。其中穿针引线,筑路搭桥,偶有不能接榫处,方借助其他史料,至于手艺工拙,在所弗计。

一提到写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会这样感叹,“写作好难啊!”真的是这样吗?我坚持写作 1 年多了,写出了大概 20 多万字,分享几点心得,不妨去试一试。

马上开始动手写

写作这个东西,只要认识字,每个人都会,就像说话一样。但是一谈起写作,很多人就会很头大,感觉无从下手,往往憋个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来。这真的是因为写作难吗?我觉得不完全是,现在大家都用微信,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交流的主要形式还是文字。光聊天,一天就会打出不少字来。

那么写作难得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不知道要写什么。因此,在开始写之前,就要有个很明确得目标,我是要写什么。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自己脑海里面想到什么,就把它写出来,像说话一样把它写出来。写的好不好,先不要去管它,写完之后可以反复的修改。

想到什么写什么,快速地写出一篇文章来后,可以试着自己去读几遍。其实,很多时候都会发现,感觉和自己像表达的不太一样。这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作家都坦诚他们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想要文章变得更好,反复去修改就是了。

马上开始动手写

看了10000个电影,也无法让你成为一个牛逼的演员;读了10000本游泳理论书,也不能让你学会游泳。只有开始去表演,迈开腿走下水,这才是获得技能的开始。

开始写很简单,怎么想就怎么写,千万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各种装逼和表演。不管是写日记,还是记录你看某本书、某个电影、某个社会事件的感想,先快速地把脑海中的想法记录下来。之后,可以再去读几遍,然后对文字进行校对、替换,或者看看什么样的框架结构更好,都可以重新修改和结构。

对于一个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来说,写作难往往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关键是找到一个感兴趣的领域,你在这个领域投入了较多时间和精力,自然而然会有很多想去表达的。实在找不到,也没有多大关系,写作照样可以写起来。最简单地可以从写日记开始,写着写着你可能会发现很多名人也写日记,这时候就去对标他们,看他们是怎么样写的。

我大学的时候,就经常看李敖怎么样写日记,然后就学着去写。后面通过阅读,又了解到胡适也写日记,又把胡适日记找来,看他怎么样去写。再后来,又发现了柳比歇夫的日记……这样陆陆续续读了很多之后,对写日记就有比较丰富认识,怎么样写日记更好也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判断。

从简单的写日记开始,都有那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有那么多名人名家的日记可供参考。渐渐地可能就不满足于看看日记,会想着去找自传来看看,这样又走进一个更丰富的世界了。读书真的是让人长寿,可以跑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与那些古人交朋友,了解那个时代是什么样子的。

浸泡在文字里,尤其是好文字里

寺庙旁边的猪都会念经。写作虽然是个高门槛的能力,但也远没有那么神秘。说白了,就是个熟练度的问题。想当文学大家,那另当别论,可能需要考虑天赋因素。那是极少数文字天才的事情,比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

什么样的文字属于好的文字呢?冯唐就有一个广泛传播开来的金线论,论述好的文字是存在标准的,就有一条金线在那里,在金线之上,才与好有关;金线之下,文字就是不及格。但很多时候,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好与不好带有强烈主观愿望。你的蜜糖,是我的砒霜。

在我看来,你的喜爱就是判断文字好坏的一个标准,关键是你自己喜欢,感兴趣读下去。不管《红楼梦》写的多么好,可是你一翻开书,就无精打采呵欠连天。可是如果你遇到《金瓶梅》就爱不释手收,捧着书眼睛瞪得滚圆,翻来覆去直到把书翻烂。

我觉得读《红楼梦》的不必要沾沾自喜,看《金瓶梅》的也无须难为情。首先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读物,培养出个阅读习惯,不断深入地读下去。或许有一天,你的眼界足够开阔,知识积淀足够丰厚。能够不受限于自身狭隘的兴趣,有去欣赏各种不同作品的能力,并且外形内化,形成一种自己的风格,流诸笔端。

另一个判断文字好坏的便准,我觉得就是“简洁、直接、清晰和流畅”,一句话就是要说人话,尤其是要说自己的话。不要为了所谓的文笔,或者是所谓的高端,弄一些莫名其妙的词汇。自己都不知道说些什么,那别人更不知道了。

写一篇文章,说一件事情,把他讲清楚、说明白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这一点满足的基础上,才去谈其他的东西。才去考虑文笔怎么样更出彩?词语和段落怎样衔接才更雅致?句式和结构怎样编排气势才更磅礴?这些做好了,当然很好,会给你锦上添花。但是,请记住,写的“简洁、直接、清晰和流畅”,才是根本,才是“雪中送炭“救人性命的东西。

博览群书,冷热兼顾

看你喜欢看的书,这样你才有继续阅读下去的可能。硬是逼着自己去看写不喜欢的书,最终可能是扼杀了你阅读的兴趣。你更应该知道的是,兴趣是引领你走下去的蜜糖,但它并不是你裹足不前的借口,不是你狭隘的保护屏障。

阅读是一种享受,因此,兴趣自然就是享受的要件。然而,阅读更是一种挑战。这里和菜头有精辟的论述:

不要总是去读你觉得舒服的书,比如说喜欢言情小说,结果就是把琼瑶到匪我思存的书都读一遍;喜欢科幻,结果就是把阿西莫夫到刘慈欣的书都读一遍。而是每次都要挑战一下自己,找一些你不是那么喜欢,不容易接受的书来试试。雕爷说要打开味蕾,我说要打开脑洞,你总得每次往前走一点。

因此,需要博览群书,需要冷热兼顾。人人都在聊莫言,看《丰乳肥臀》的时候,你要知道还有许多同样牛逼够看的作家;在读金庸古龙梁羽生之外,你还要知道傅雷汝龙查良铮;在欣赏言情网络玄幻小说的同时,也要有打开经典著作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