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345/400】《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加]戈登·诺伊费尔德 加博尔·马泰 著。0到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一本好书,一个灯塔。有了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有了回应,就有了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幼童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在亲子关系中,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
第一部分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
一、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脐带
1、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关系则是回应的前提,回应让关系得以变得柔和并融洽。父母要知道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根本。不仅回应,还要及时。
2、先跟孩子搞好关系,在关系中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孩子。当孩子被看见时,父母也看见了自己。
3、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会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
4、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教养的根基“依恋”关系。父母要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当孩子想跟父母亲近时,父母能看见孩子想亲近的欲望,及时出现充当安抚者、引导者、榜样、老师和教练。依恋关系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脐带。
5、注意同伴导向,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成年人引导,他们也会朝离自己最近的人寻求定向,接受对方的教育和引导。父母角色缺失,同伴导向错位,导致孩子出问题。
6、亲子关系对孩子影响最大。有利关系: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一方对另一方有着养育的欲望,有为对方拼尽全力的能力,有为对方的成长牺牲一切的愿望。
7、放手与独立并不矛盾,孩子需要独立,独立前提:父母完成教养任务之后,独立目标是让孩子做自己。做为父母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求,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二、依恋关系:一切社交关系的基础
1、你处理的不是问题,而是一段关系问题。孩子需要在关系中找到方向。孩子依恋谁,谁对他的影响最大,表面是背叛,内心是冲突。
2、孩子不说,不代表不需要。依恋:关系中的地心引力。依恋是指一个人在身体、行为、情感和心理方面,想以某个特定的人保持长久的亲近和联系。只要依恋能正常发挥作用,父母就能凭本能完成教养子女的使命。
三、原生关系、派生关系和替代关系
1、父母应该看见,孩子会接受父母的教导,存在着一个前提:认可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在依恋空缺时孩子会就近选择一个人做航标,才使他们的头等大事,大多父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替代的。
2、基地外的安全保护圈:派生关系。新关系从原生关系派生出来的产物,很少与原生关系发生冲突。
3、原生依恋破裂,为了弥补空缺原生关系被替代,替代关系容易与原生关系产生竞争。
4、建立原生依恋关系的6种方法:感官上的亲近,追求共性(孩子模仿成人),占有和保持忠诚(学步期认定家长是自己的),寻求重要性(努力让自己在对方心中变得重要),付出情感,渴望被理解。
5、同伴导向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方式少,感情强烈,不顾一切。
四、教养,是一种权利关系
1、父母真正缺乏的是教养的“动力”——教养的权利。教养发挥作用:有需求的依赖者、愿意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和孩子对成年人的正常依恋。
2、亲子关系出问题,父母看不见真实的孩子,进而失去了教养的权利,教养的权利是孩子赋予父母自然的权利,父母行使教养的权利不在于孩子自身的需求,而在于孩子是否渴望父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3、能赋予父母教养权威的不是教养技巧,而是亲子间的依恋关系,责任和权利是一种互助的关系。我们最大的挑战是重新让孩子依赖自己。
4、孩子出了问题,首先考虑是不是关系出了问题,然后再去考虑行为问题,归因错误常常是孩子的内心需求没被看见的开始。
五、依恋,让关系得以归位
1、一旦孩子心中没有了排序意识,就不会认为父母比其他人重要,对父母也就没有了敬畏。父母导向中的孩子,会开启对父母的依恋模式,自愿接受对方的照顾和引导。当失去了孩子的依恋做支撑,我们只能靠为人父母的承诺与责任感对待孩子。
2、同伴导向会破坏亲子关系中的所有美好。依恋父母的孩子,更看重父母所看重的一切。教养的基础,是孩子愿意关注我们,愿意听我们说话。依恋在孩子的世界中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会被孩子安排在注意力的中心。父母应该看见,孩子之所以愿意听自己的,把自己的建议放在首位,源于依恋。
3、依恋父母的孩子,总是想和父母在一起,想和父母多说话,依恋最重要的是任务,就是让孩子亲近我们。多亲近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让孩子愿意为父母努力,保持上进心,父母信任孩子。
第二部分不被看见的孩子,自我难以健全
一、逆反心理
1、逆反,源于不被看见,孩子就会跟父母对着干。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
2、逆反心理,受压迫时产生出的本能,是自发反抗心理。亲子关系弱,逆反心理增强。所有的亲子冲突,都源于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都源于内心不被回应。看到表面,见到心里,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孩子。
3、双重作用:帮助孩子抵制依恋对象以外的人,保护孩子不受陌生人的误导和控制,同时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
二、逃避感受
1、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失去了天生的抗压保护,更容易收到创伤。依恋是孩子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最强大的动力。感知不到脆弱,也是一种心理创伤。
2、作为父母首要任务保护孩子不受身体伤害,更重要的是看见其内心,从而有力地保护孩子。保护孩子的最好方法,是培养他对成年人的依恋,青春期孩子也是如此。
三、“超龄儿童的“学龄前综合症””
1、父母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帮助孩子真正成熟。为人父母,耐心是教养好孩子的第一步。亲子关系的缺失,孩子在同伴身上花的心思越来越多。外表成熟像大人,内心幼稚像小童。养育重要一步——观察。步骤:观察、反思和理解。
2、人格独立,情感先依赖。先满足依恋需求、亲密需求以及无条件依赖需求,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独立个体。让孩子独立,先学会依赖;让孩子有个性,先给归属感和共存感;让孩子适应离别,必须先承担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责任。
3、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情感健康成长的必要养分。父母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确信自己被父母认可并深爱的,内心的欲求始终是被父母看见的,孩子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或者做出任何改变,就能得到父母的爱与理解。
四、沮丧感与攻击性
1、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易出现攻击性。父母如果能看见孩子内心需求,攻击性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沮丧带来的挫败感更容易激发攻击性。亲子关系的缺失,激发孩子攻击性。
2、依恋同伴的孩子无法摆脱沮丧感;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无法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没有左右为难的心理。耐心与洞察力是最基本的教养方法。
五、欺凌问题
1、欺凌实质上是依恋缺失的恶果。依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保证自然的等级关系。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容易成为欺凌者。父母角色越缺位,孩子越容易被伤害。
2、欺凌者会通过推开自己不想接触的人,来靠近自己想亲近的人。坚硬外壳下的脆弱生物。看见,不仅让父母得以重新认识孩子,也让父母看到教养的希望。
3、真正能改变欺凌唯一方式,是扭转欺凌背后的动力,即让孩子重新融入一段健康的依恋等级关系,让他们放下戒备心理,满足他们的依恋饥饿。
六、孩子的社交问题
1、真正的合群和社交能力,绝不只是附和,而是一种和他人发展成熟关系的能力。孩子对自我关系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同伴关系的需求。孩子越依恋成年人,我们就不需要去限制他们的社交。
2、成熟是真正培养社交能力的要素。孩子在与人社交的时候,首先必须守住自己,并且也能把别人看成独立个体。懂得坚守自我,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有效的教养方法,一定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孩子的内心基础之上的。
3、孩子必须具备足以经受同伴交际磨练的坚定个性。在孩子和自己建立自我关系之前,不适合和其他孩子建立关系。更好地选择,是让孩子花些时间和看护人交流,或者自己玩创意游戏。真正的自尊是,不管我能不能做某件事,我都是有价值的。
4、父母和其他照顾孩子的成年人——做孩子的人生导师,做他们的向导,做他们的呵护者和榜样。所谓看见,就是看见孩子的依恋需求,永不放手。
七、成绩不佳
1、只有依恋关系安全稳固了,孩子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勇敢探索未知世界。想要调和孩子厌学念头的因素,同样需要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感受深层的情感和脆弱感。依恋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
2、孩子愿意主动学习,必须具备四种特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统一协调的思维、吸取教训的能力,以及和老师的和谐关系。健康依恋能让这四种特质提升。
3、自我激励。打开学习大门,先赢得孩子的心。要想了解孩子的想法,总是得先抓住孩子的心。要想指导孩子,必须和孩子建立好依恋关系。最好的老师不仅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更要学会赢得学生的心。同伴导向,则会让孩子排斥、厌恶老师。
第三部分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一、让孩子归巢
1、用行为本身去建立关系。每一次分离,都需要用情感联结让孩子重新归巢。稳定的依恋关系是教养的根基,一旦关系被破坏,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复,与孩子重新建立情感连接,这样孩子才能重新回到父母的羽翼之下。每天坚持,直到他们足够成熟,才能放手。
2、友好地与孩子拉近关系:吸引孩子的目光,用行为本身去建立关系,强化关系再管教。注意力和兴趣是亲子关系中很有用的联系纽带。跟孩子保持身体接触,拥抱和怀抱都是孩子切实可以抓住的东西。父母只有付出无条件的爱,孩子才会在情感上抓牢父母。真正毁掉孩子的是忽略他们的真正需求,看不见孩子是教养失败的主要因素。
3、父母主动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自尊,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而是建立在内心的感受被父母看见和接纳,也就是感觉到父母对自己接受、并喜爱上真实的自己后才产生的,鼓励孩子依赖,做孩子的航标。一起远足,野外露营。,孩子有时候需要的不是物质给予,而是高质量陪伴。
二、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见
1、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尤为珍贵的就是无条件接受孩子的需求。比他做了什么更重要,我们更在意的是亲子关系,而不是他的行为或成绩。
2、为了孩子真正的成熟独立,我们一定要维系亲密关系,守护我们的孩子。无条件接纳孩子的需求。我们要告诉孩子他很重要,而不是他做了什么,我们这样做不是在妥协,而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获得安全感,教养孩子的原点是关系,关系比行为更重要。关注孩子本身。
3、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是依恋关系,其次是成熟,最后是社会化。先修复关系,再纠正行为。不给别人取代自己的机会。身体分离,心灵也要保持联系。
4、培养别人无法取代的亲密感。培养亲密感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开口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尽量不说教,营造独处时光,制定亲子计划,家庭度假、游戏和活动,一起吃饭,跑步游戏读书……
三、唤醒父母的直觉素养
1、行为管教法其实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关注行为就会危及“关系”。父母更需要“被管教”。
2、父母需要的是关爱、原则和见解。父母一部分任务就是配合孩子。
3、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关系,而不是问题;鼓励孩子流泪倾诉,而不是急着让他吸取教训;积极的意愿,比好的行为更宝贵;鼓励孩子感受复杂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制止冲动行为;要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改变不了孩子,就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第四部分如何在数字时代守护我们的孩子
1、教养的核心不是各种技能或者做法,而是依恋关系。我们追求的是联系,自己在世界中的关系状态,而不是关于世界的真实消息。
2、数字设备的联系,不属于正常联系。数字时代的父母最应该看见的教养真相,依然是孩子需要依恋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依恋的唯一目的就是释放自我,让自己能够从迫切的依恋需求中解放出来,这是成长真正的栖息之地。
3、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充当孩子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