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淡的年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不到腊月就盼过年的思绪不复存在,只有除夕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提醒,过年了。

孩提时代的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大扫除,购新,做熏鱼、肉冻、腊肠等各种美食,整个腊月都在为春节做准备。

除夕夜守岁,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等到12点,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包饺子。饺子里面要包上硬币和红枣,谁吃至的硬币和红枣多,就能在新的一年财源广进、甜甜美美。

剩下的几天基本在亲戚朋友家度过,每顶饭都有鱼有鸡,象征着年年有余、大吉大利。食用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美食就像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如今,在男怕三高女怕胖的时代,这些美食让人望而生畏。

不只是美食,很多年俗正在被慢慢抛弃。手写春联被打印春联取代,串门拜年被微信红包取代,就连压岁钱也沾上了互相攀比的铜臭味儿。

    各种节日是传承及发扬传统文化的载体。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中秋节赏月、观灯、吃月饼,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民俗,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仪式,是一种信仰。

    如何对待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乃至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是当前每一个人都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忘本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培育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才能使民俗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枝叶更加繁茂,才能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出更强大的精气神。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积淀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追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着中华民族厚一乐善的精神基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代表着中华民族好学求知的精神标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当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着眼睛不看世界,闭关锁国、厚古薄今只能带来愚昧与落后。尊重传统、理解传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当我们真正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式对待、继承乃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个蕴藏丰富的宝库之时,便为中华民族这艘巨轮的伟大复兴之旅扬起了最坚实的风帆。

                                                                                ——人文系广播电视编导16.1 张颖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淡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