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位0增长,患者却再也不用排队住院了!

从数年前的酝酿探索,到一年前分阶段推行,再到全部科室打通,近日,大兴区人民医院在全院范围正式运行“一张床”举措。无论哪个科室有空余病床,都可以拿出来全院“共享”,护士也将“跨科”护理。

事实上,“一张床”的改革涉及到海量细节。医护工作者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向前推动,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同时,更在诸多方面提供了现实借鉴。

01

科室满员 患者仍可顺利入院

下午的心内科诊室,医生接诊时发现一位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然而进入系统,心内科的病床图标已然“翻红”,提示着这一科室目前处于“满员”状态。

若在以往,患者只能被动等待床位空出。但考虑一番,并征询了对方意见,医生登录门诊床位调配中心,在心外科找到了空床。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患者顺利住进了心外科的病房。

接下来的住院期间,这位患者的相关治疗依然由心内科医生负责,但日常照护却交由心外科的护士。医生跟着患者走,护士跟着科室走。这便是大兴区人民医院正在运行的全院“一张床”举措——原则上只要有空床,便可收治病人。患者免除了等待,有了更好的收治机会。

“正式启动之前,我们这种想法其实已经酝酿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大兴区人民医院院长马秀华感慨,“一张床”最终能够成为现实,凝聚着院里上下的智慧和努力。

马秀华介绍,多年来管理层一直对医院接诊量、成本控制、运营状态等尤为关注。“就我们医院来讲,有些科室床位使用率长期低迷。例如中医病房,成立时需给予政策性支持。但中医科更多呈现在门诊,一旦有急重症,也不会收治到中医病房;再者春节、十一等长假期间,择期手术的病人基本就不住院了,肛肠科、外科可能会空一部分床;季节性很强的科室,比如呼吸科,从十月到来年的三四月份,床位都非常紧张,但夏季相对就没有那么多病人……”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科室呈现出的特点?这一思索始终萦绕在马秀华心中。对外省市医院“一张床”的参观考察,也给了她启发和信心。“他们做得都挺好,我就在想我们或许也该试着打破科室限制,在全院范围内去统筹管理床位。”

02

通科轮转再培训 保障护理水平

“一张床”的主抓任务落到了经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程世平的肩头。从想法理念到真正着手落实,浩如烟海般的工作一下子涌来,这位刚刚30出头的年轻人笑言自己“压力山大”。

而抛开流程的具体规划、人员职责重新梳理等繁杂细节,大伙儿首先确定的核心,便是以患者安全为上。围绕这一目标,护理人员成了“一张床”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因素。

程世平解释,“一张床”对医生而言影响相对较小,只是能够比以往收治更多病人。但护士与科室挂钩,以往某一科室患者少时,护士工作还能轻松些,今后没了“淡季”,护士是否乐意?此外,若有其他科室患者住进来,护士“跨科”护理的水平跟得上吗?

“我们咨询了护士的意见,大多还是比较积极的。”程世平介绍,原来床位归科室管理的情况下,若患者需求低了,本科室医生收不上来病人,护士的绩效奖金就会被动受到影响。若今后有其他科病人“占床”,护士的收入将更为稳定。

那么,剩下的主要就是护士通科护理的业务水平了。马秀华坦言,起初护士们确实对自己的能力有顾虑,但院方信心满满。“五六年前院里就在推行护士的全院轮转,划定了手术、非手术、急诊、ICU等科室,所有刚毕业的护士都要去轮转,基本能够达到全科护士的程度。”

此外,院方还针对“一张床”对护理队伍进行了再培训。“我们的护理队伍整齐划一,说什么时候培训,培训哪个项目,大伙儿就一切听指挥。”马秀华介绍,另外ICU的护士到达一定年纪后,就会充实到各个科室,成为护理骨干。这样急症抢救的有了,通科轮转的有了,特殊科室还有专科认证护士,能力上对工作是有保障的。即便这样,院方只允许将病症相对轻的患者进行跨科管理。“重症患者一定是收在本科室的,也是出于安全因素考虑。”

03

信息系统改造 牵一发动全身

除了针对人员的“队伍建设”,改造院内信息系统则是“一张床”面对的另一项挑战。“医疗文书的档案和资料是特别繁杂的,系统内一处微小的调整,可能会涉及多处改变。比如配药单、检查单、护理模板等等,牵一发动全身。”

程世平介绍,为了规避风险,也为调整的过程留出空间,“一张床”的推进分成几个阶段。去年9月项目开展后,中医与消化科成为了第一阶段的“一对一”试点科室。“主要是消化去占中医的床,考虑到它们专业相近,位置也就隔了一层,大夫能跑得过来。”

事实上,早在这两个科室试点前,院里曾有过“12张床”的探索。“我们的脑外科有54张床,但病人本身用不了那么多。骨科的床位又不够用,就辟出了12张床给骨科。”程世平表示,这一做法也可以看成是“一张床”正式启动前的铺垫。

既然骨科早就占了脑外科的床,为什么却将中医消化的试点视作项目的真正开端呢?这就涉及到系统改造的意义了。马秀华解释,以往12张床“给”骨科那会儿,信息系统实际上尚未打通。住在脑外科的骨科病人看自己的单子,科室名称都是脑外科,医护人员也需要手写区分工作量,从管理角度来说是有风险的。

到了中医消化试点阶段,情况则发生了本质变化——住进中医科的消化科病人,科室名字依然是消化科。别小看字样的差别,单据的打通意味着“一张床”在这两个科室间真正实现了。为了这一个动作,信息科的工程师讨论了好几天!

2017年底,第二阶段“一对多”的试点开始。包括原有骨科在内,又新添了普外、泌外、胸外、肛肠科,均可占用脑外科的床位,它们之间的信息系统也全部打通。

这一阶段信息改造的复杂自不必提,脑外科里同时住上三四个科室的病人,病例文书内部权限上也需要重新梳理调整。“这一科室的病人,住在别的科室,那么被占床科室的医生若在单子上改了一笔,该是多大的风险?所以我们规定了本科室大夫要全权负责他的病人。”马秀华介绍,“但被占床科室的大夫,对病人也不能说完全不管。比如在急诊急救这方面,真要遇到情况,谁赶上就得谁处理。”

04

数字变化之外 急诊通道打开

就这样,每做一步工作,大家都集思广益,预先设想各种细节,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从今年7月开始,“一张床”终于进入到“多对多”的第三阶段,在全院范围内打通。

那么项目启动以来,病人收治的变化趋势如何?程世平拿出一张表格,显示出院病人数同期增长了2.86%。“其实现在的变化还不算特别突出,因为病人最多的时候是9月份到年底。”

而更深层的意义远不止于数字。“量上不太大,结构是有变化的。”马秀华举例,通过“一张床”的实施,院内急诊通道顺利打开了。“原来床位紧张时,门诊大夫收完了病人,急诊就收不进来了。现在配合‘一张床’我们出了个机制,每天早上7点半,所有科室大夫全都到急诊一起交班。先把该收的病人收进去,到了下午有门诊病人收不进来,我们再帮忙协调。遇到急性胆囊炎等急症,大夫就可以先去做手术,再安排床位,没有后顾之忧。”

马秀华坦言,大兴区人民医院有60余年历史,几幢楼体又是分5期建设的,在病区的匹配上如今已不是那么合理。只能在保障患者安全的情况下,想办法尽力解决。“也许我们做的事目前大家觉得很顺畅了,一两年后有更顺畅的路径,就再去改。”

至于未来的努力方向,院方也已经有所考虑。比如面向择期病人推行床位预约,让病人对自己什么时候能够住院有所预期,从而妥善安排生活和工作;以及设立床位预警机制,将一定权限放在医务科。若科室就剩下两张床了,哪怕要收治本科室病人,也得通过医务科“把关预警”,从而更好地调配院内资源。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医才网整理布。

如有侵犯,请及时联系我们,若未表明来源,敬请谅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床位0增长,患者却再也不用排队住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