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播出时引起热议的《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良心台剧显得相当低调,悄悄上映又悄悄完结。
《俗女养成记》讲的故事就像它的剧名一样“俗”。
然而它虽然讲“俗”,却不落入俗套。
剧名的俗有两层含义,一是通俗,大众化的意思。二是谐音“淑”,俗女寓意淑女。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普罗大众都能看得懂的俗(淑)女的故事。
这就注定了它必是大多数人能感同身受的,深深共鸣的。
女主角陈嘉玲,39岁,北漂一族。
名字熟悉到听起来就像是住在隔壁的邻居一样。
关于北漂,她一语道尽心酸。
在异乡打拼,奋力上游的各位是不是心里也咯噔一声?
嘉玲是董事长特助,职位听起来响当当,但其实就是在秘书工作的基础上被随意地呼来喝去。
时不时就被董事长叫去帮他的小三买礼物,还要防着董事长太太随时的突击检查,甚至因此被同事阴阳怪气地讽刺。
嘉玲还有个同居了四年的男朋友,谈不上爱不爱,只是习惯了而已。
她的生活就跟那句话一样:有些人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年纪越来越大,好像人就越来越按部就班,不知道生活有什么奔头,只是如牛一般闷声走下去。
自己当初往前冲的干劲被日益重复的工作磨得平淡,甚至不见踪影。
眼看着周围的朋友一个个结婚又离婚,生了孩子开始只聊家庭,自己的人生大事却一件没成。
你会不会也开始思索,“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
这样的心酸大概是所有大龄青年都曾经历过的。
《俗女养成记》仿佛偷窥人们的生活一般,指出了那些大家想说又不敢说的无奈。
但这种无奈只讲到这里还不够,它还必须要有妄想改变之后的挫败,才算彻底。
做事总留几分的成年人,可能都需要点外力才能拥有勇气。嘉玲在一次耍酒疯时,借着酒意跟男朋友求婚了。
她以为自己终于能幸福了。
但事实却不是那样。
婚房是男方父母给的首付,装修要由他们决定,婚纱也不能随自己心意,甚至连婚后的生活都被未来婆婆安排好了。
故事讲到这里,那种现实打击下的无力感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来生活的不顺心并不是靠忍耐就能解决的。
很多人总是想着熬一熬就过去了,可是熬下去的生活却时常望不到底。
如果努力的代价是牺牲你每一天的快乐,那争取到最后的你又获得了什么呢?
《俗女养成记》揭开了人们体面的生活下隐藏的苦涩,试图让人们去直面那些不敢承认的事实。但它也并不止于此。
编剧安排了两条并行的故事线,一条是嘉玲如今的生活,一条是她童年的回忆。
每当嘉玲遇到困难时,她总会回想起小时候。
嘉玲是如何变成现在这样的?一个俗女是怎样养成的?
或许搞清楚之后,答案可以告诉我们更多。
不同于其他陷入回忆的生硬感,《俗女养成记》从人、事、物的关联性入手,让现实和回忆之间的切换显得非常自然。
小时候的嘉玲爱玩、天真、勇敢,爸爸对她寄予的愿望也不过是希望她能永远快乐。
但奶奶和妈妈不是,她们总把嘉玲“不像一个女孩子”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于是长辈的固执就更多地体现奶奶和妈妈身上。
比如,奶奶认为放在冰箱里的东西就永远不会坏。
收到日本姨婆寄来的咸鱼,每次都吃一点点,结果放到已经馊了还坚持让嘉玲带便当。到教室一打开,臭到把同学们都熏跑。
妈妈的朋友带来了自己做的包子,明明里面不干净,妈妈却因为怕伤阿姨颜面,非让嘉玲吃。
果不其然,嘉玲吃坏肚子了。
家里是开药店的,奶奶却要去庙里求药方。爸爸觉得药量不对,但还是按方子煎药。
你看,俗就俗到这种地步,类似的长辈好像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个。
但是这部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总有峰回路转,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半夜,嘉玲被送去医院。就在奶奶和妈妈互相埋怨的时候,嘉玲说出了真相,她其实根本就没有吃下那些东西。
对啊,聪明的小孩怎么能没有小撇步(tips)。
事实上,很多道理和经验都是长辈教给我们的,但却不代表那就是对的。
遵循规矩去生活的他们尚且过得磕磕绊绊,又怎能说这些道理就一定能适用在我们身上呢?
家长总是不可避免地以自己的经验干涉孩子的成长,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按照自己铺的路顺利地走下去。
嘉玲的妈妈也这样,让她学习钢琴,帮她选高考志愿。
但是,孩子并非傀儡,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大人们可以限制孩子们的行动,却无法干涉他们思想的自由。
所以童年的嘉玲会反抗,钢琴最终落灰成了高级置物架;会不惜和妈妈冷战,偷改志愿。
成长中的我们也像嘉玲,一直不断地在打破父母的期望,让他们不停地失望。
让最亲最爱的人失望,即使自己表面上能表现得潇洒,背地里却难掩内心深处的落寞。
直到嘉玲要去学校报到的前一天,妈妈还在跟她冷战。
为了给出远门的嘉玲留念,爸爸让所有家人都录了视频,唯独除了妈妈,因为她不乐意。
家人之间的冷战时常发生,但我们的解决办法更多的就是不作为,搁置着它。
慢慢等待着时间冲淡彼此的矛盾,即使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我们从来不知道对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总是停留在尴尬的这一步。
可嘉玲的妈妈不是这样的。
她按耐不住,夜里爬起来打开了录像,对着镜头,一边从箱子里拿出给嘉玲准备的东西,一边小声地嘱咐。
她就这么说着,直到最后才抬起头。红了眼眶,看着镜头,像对着嘉玲一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俗女养成记》在表现世俗的基础上,总是比现实中的我们再往前多走一步,让我们看见这层无奈下原来还有人情。
是俗世的标准让嘉玲变成俗女,但是家人的爱却让她在关键时候重新意识到自我的力量。
于是她辞去恼人的工作,和不再相爱的男友取消婚约,回归自己最爱的台南老家。
也许你还尚未成为父母,但你肯定曾经是个孩子。
在我们扑朔翅膀时,如果回头看见的是父母慈爱而支持的目光,是不是也能更加坚定而心安地前行?
望子成龙的心切常常让父母忘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让孩子这么做;忘了自己原来只不过是想保护着孩子少走些弯路;忘了孩子其实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以前是他们教我们,所以现在可不可以换成我们来教他们,让越来越老的爸妈也能记起初心。
《俗女养成记》的主角都是台剧中常见的面孔。
女主演谢盈萱是去年刚刚获得金马奖的最佳女演员。饰演前男友的温升豪还是《与恶》里的“刘昭国”。爷爷“夏靖庭”就更眼熟了。《翻滚吧阿信》《公主小妹》等等,都有他。
这部剧的卡司如此强大,塑造的形象自然都深入人心。单拎出来几个片段出来都足可见演员们的功底。
剧中,嘉玲妈妈在公交上和嘉玲说完当钢琴老师的好处后,仍然沉浸在想象中。
她的眼神里闪烁着希望和憧憬,好像已经在脑海里绘制出孩子美好未来的蓝图。
这样充满爱和希望的眼神,是一个爱着孩子,满心想她好的妈妈才会有的。
奶奶和嘉玲聊起“女人要有挑男人的眼光”的话题时,嘉玲问她,“那你要选哪样的?”。奶奶说,“阿嬷早就嫁给你阿公了,我也没得选了。”
她背对嘉玲笑着说完,可下一秒我却分明看见她脸上的落寞。
这是一种缺憾。
因为自从嫁给了爷爷,她就再不是自己,而是陈李月英。
所以她最后的遗愿才会是将骨灰洒入大海,自由自在地当回李月英。
这是一个被时代困住了,期盼自由的灵魂。
不仅是这些主角们,配角们的戏也非常精彩。
嘉玲的姑姑回家帮过世的奶奶办丧事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三言两语之间,一个常年没有尽孝道的女儿形象迅速就建立起来。
当然,这不仅得益于演员的表演,更得益于剧本台词的编排。
金句频出就是这部剧无法忽视的亮点。
嘉玲爷爷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留给嘉玲的话却一直写在她小学获奖作文的背面。
“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大路通罗马”
嘉玲取消婚约回家后,妈妈害怕别人说三道四,爸爸却说:
年迈的奶奶摔倒受伤后,乐呵呵地谈起自己的身后事。
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和对话,不断地为整部剧增添着生活的气息,像发生在身边的事一样,娓娓道来。
《俗女养成记》既揭示着痛苦,又安抚受伤的心灵,惹得观众又哭又笑。
我们看着嘉玲的故事,也像看着自己的故事,所以剧中的笑点、哭点都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嘉玲有啰嗦又经常闹别扭的老妈,和自己最能玩得来、负责搞怪的老爸,还有爱她又总数落她的爷爷奶奶。
这样平凡而珍贵的亲情,其实我们都有。
爷爷说“嘉”是漂亮的意思,“玲”是好听,所以他为嘉玲起了这个名字。
单从姓名来看,每个人拥有的简简单单的名字,也许极其普通,但却真实地承载着家人对你的祝福。
他们对我们的爱也像嘉玲的家人一样,有时是捆绑,显得无理。
但归根到底,他们的爱至始至终都只是在告诉我们:要好好爱自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