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缺乏自信是在我成人之后,外界对我的评判标准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转移,我也没有了能够维护自身能力的有力工具,除了一身的赘肉和少量的知识之外,我们一无所有,有一句话,当我们脱掉衣服还剩什么。
我们缺乏赞美,至少是在成年之后这种溢美之词变得少了,很可能会有但目的大多不纯,大多是违心奉承的话,小时候,大人们会赞美我们眼睛很清澈,心灵很善良,容貌很好看,就是简单的说出内心的话,很少会以成绩的好坏来考量。
我的自信是在我年龄增长的同时渐渐消失的,我要面对现实,理想只能暂且搁置一旁,小学我爱画画,而且画的还不赖,拿过奖,照过相,但这些带给我的成就不如在我画作时感到的开心,画画能给我自信,这是当时我赖以自豪的工具,参加比赛也是踌躇满志,是一个热血少年,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当时的场景,我坐在老师车里的副驾上,像一副血战沙场的战士,妈妈到学校旁给我买画笔,那种接手的荣誉感,大步踏进考场的气势,丝毫不把其他考生放在眼里。当然众望所归拿了二等奖,这是我自信的来源,不过这种生活在我升入初中之后就没有了,我换了一种自信的方式,打架,很显然打斗并不会给你带来自信,只会让你感到可恶,这当时是一种极端的方式,很弱智。
现在走在街上,尤其是大城市那种人潮涌动的街头,我会感到一种窒息感,头晕。
起初以为是社交恐惧症,慢慢变得不出门,不与人交谈,甚至走在学校的路上,也会有那种感觉,让我不知所措。
而这一切都是我不自信的表现,我慢慢变得优柔寡断,忧心忡忡。
自信源自他人,总的来说是源自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书中如是说,你所有能够感知的东西都是要借助于周围的事或物,通过别人的鼓励也好,评价也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认知,例子:一个刚会走路的婴儿,当大人放一面镜子在他面前时,他会观察,然后期望从大人眼里得到认可:“镜子的人就是你”
这是认知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能力
有能力或者有实力的人向来都是自信的,这种自信是由内向外的,在加深对自己能力的过程中自信心会慢慢的茁壮起来,每个人都有恐惧本能,当面对众人做自我介绍时,面对镜头讲话时都会有恐惧感,紧张感,如果任由这种恐惧本能占据你的内心,你就会越来越变的不自信,显得懦弱。
解决的方法就是战胜恐惧,锻炼能力,这样就达到目的——增强自信
大多数时候,我们要倾听自己的内心
大学毕业后,毕业生的选择无非就是那几种,考研,考公,找工作,留学,创业
最后那两项占得比例较少,这时候我们要听从内心的声音,不要随波逐流,那样你之后顺势而下下下下下……
这也是我前几天才想通的事情,老师叫我们考证书,可以,证书可以考,但这证书到底对我有没有帮助,和我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关吗,很显然关系不大,那既然关系不大,我又为什么要花费时间成本去考呢?所以结论:不考
多简单,遇到问题问自己的内心,考研也是,我这专业值得考研吗,现在分为两种情况
1,我这专业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来支撑以后的工作内容,结论:要考
2,根本不需要,毕业就能工作,结论:不考
有一个大V说的话很有意思,走投无路在读书,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学历背景足以支撑你要从事的工作,那你就去工作,如果不行,那就读书。大概意思都一样
学校教育往往只教导我们听从书本的教诲,忠告和建议,听从老师的话,却不曾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最终是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说实话,我对现在的教育体系已经到了厌烦的阶段,韩寒20年前就抨击的道理,我现在才懂,什么按时签到,打卡,刷教学视频,根本什么都没有学到,刷视频想屁吃啊,还动不动拿个人利益来压榨我们,什么成绩扣10分,这学期不及格,不好意思,不在乎。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要区分紧急的事情和重要的事情,
有些事也许很紧急但是重要吗,不重要,那就不管它,重要的事情值得多花时间,至于紧急但又无关痛痒的事情,随他去吧。
此篇文章就以爱默生的两句话来做结尾
“在芸芸众之中随波逐流是易事,于离群索居之际自行其是也是易事,但是伟大人物却能身处人群之中而坚守内心”
“人应当学会发现和关注自己心灵深处稍纵即逝的微光,而不是诗人和圣贤天空中的绚丽彩虹”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