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述而不作,乃是历史条件所限

孔子一生整理修订了《春秋》这一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整理了《诗》、《书》、《礼》、《乐》,并为《周易》作序。很少见到孔子自己的著作,所以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

在历史上与孔子同时代思想巨人释迦摩尼也是“述而不作”。这两位启迪人们思想的巨人,一生都在招收弟子,到处传播他们的思想。为什么不把他们的思想用文字写下来,传给后人呢?

 首先是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人类一直在探索用来记载文字的载体。从甲骨、金鼎、竹木、绢帛、纸张一直到现在的电子设备。孔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

现在都说文房四宝,但是在汉代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文人还有一种常用的文具——书刀,用于刮削书简,因此也称为“削刀”。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多刀笔并用,因此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可见秦汉时期,刀笔吏多是自谦、无所作为之意。后来人们多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寓意文笔犀利,用笔如刀。

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人用贝树叶子书写东西。贝叶是古印度特有的贝多罗树叶,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可以在上面泼墨写字,然后再蒸、晾晒,可长期保存。玄奘从天竺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现在西安大雁塔的第四层塔室内还供奉着两片弥足珍贵的贝叶经。

制作书写材料如此之难,限制了人们的文字写作。但是,书写困难不是圣人们“述而不作”的主要原因。看过悬崖峭壁上雕刻的精美佛像,你就知道,有宗教信仰的人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常人所想象不到的。圣人们之所以不考虑用文字传播,主要是它的受众有限。书写材料如此之贵重。所以,书籍在当时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拥有。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语言文字书写、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样就很难用语言文字来准确的表达圣人的思想。一旦语言变成文字,就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其实又不是讲述者真正想表达的内涵。因此,孔子只能是“述而不作”,但讲话有时候用雅言(官话),有时候用方言。可见日常讲话人们也是用白话。

印度在当时的情况和周朝、战国时期类似,也是有许多种小的邦国组成。老百姓都很贫穷,没有受过教育。识字的人很少。所以释迦牟尼要求弟子们用语言传教而且要会说各地的方言。佛经里描述佛讲经说法的形象是“善能分别众生语言”,有“无边辩才”,“善谈诸发密要,讲经说法,语如洪钟”(《无量寿经》)。可以看电视剧《西游记》为如来佛的配音,体验一下那种低沉、浑厚、穿透宇宙时空的震撼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佛经,都是释迦摩尼的口述,等到释迦牟尼涅槃以后,由他的后世弟子经过几次集结才把这些记忆下来的内容转录成了文字。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开创私塾讲学,释迦摩尼传教都选择“述而不作”,这也是根据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做出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圣人述而不作,乃是历史条件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