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诞成一诚

苏秦

出生年份

不详

公元前317年

车裂而死。


他师从王诩

“额,这是谁?”

“鬼谷子知道不?就是他。”

“纳尼!”

“没错!就是他。苏秦与张仪、孙膑、庞涓同门”

       出师后,首先去的是东周王城洛阳,尴尬的是周显王和他的大臣都不“识货”,还没见面就拒绝了他。迫于无奈他又去了秦国,可是当时秦国商鞅之变刚刚结束,对外来人极力排斥,加之当时秦惠王无心东进,在苏秦写了无数的自荐书后,秦惠王不耐烦了,直接对他说我不需要你你走吧。

       他很羞愧,感叹从师受教,头攻读,却换不来荣华富贵,受人讥辱。于是他闭室不出,发奋攻读。《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没错,“锥刺股”写的就是苏秦。

其后

“ 

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我猜你是这样想的:

        估计一般人都认为他和张仪是同学,并列当时的著名纵横家,在列国间奔走游说、组织合纵抗秦。

        其实苏秦至始至终就是:间谍。没错!他就是间谍!



        1973年,《战国纵横家书》在湖南马王堆出土,主要是苏秦写给齐、燕两国君王,以及其他诸侯王公的信件。

        解读这些书信后得出的信息:苏秦不仅不是张仪的同学,甚至不是同一时期的人,他生活在燕昭王、齐湣王时期,和他同时代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田文、奉阳君李兑、穰侯魏冉等;而他最大的功绩确实是组织了战国时期最成功的一次合纵,不过进攻对象不是秦国,是东方的齐国。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他效忠的是燕国。

灭齐大计


公元前320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齐国趁机攻入燕国、烧杀掳掠。为了拯救快要灭亡的燕国,于是燕昭王修建黄金台,广揽人才。那时的每一位贤才都怀揣着平天下的志向。乐毅、剧辛、邹衍、郭隗等人,就这样来到了燕国,当然这其中包括苏秦。他当时主要负责燕对齐的外交,让齐宣王归还了从燕国占领的十座城邑。

就这样国力日见起色,燕昭王一心想着向齐国复仇,就这样苏秦在公元前300年,从蓟都至临淄,经过四年左右,苏秦向燕昭王说出了他的灭齐大计。

《战国策》:“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苏秦的回答却是:“请假王十年。”

公元前284年齐国灭亡,这期间大致就是10年。




思路

       纵观苏秦的灭齐大计,思路大致就是:让齐国在对外扩张中持续削弱自身国力,又不断四面树敌(扩张避免不了树敌),直到耗尽国力,再引来列国的征讨(当然是找软柿子捏呀)。

1.齐国灭宋 

        宋国在齐、楚、魏等多个大国之间,地理位置类似周王室,处于各国中间,尽管各国垂涎已久,但由于彼此掣肘,谁也不敢轻易打破这微妙的平衡。但是齐湣王多于贪婪,苏秦利用这一点,让齐国三次讨伐宋国,最后得宋。当然有得有失。代价是,独吞宋国的行为引起了列国的不满,齐国陷入了空前孤立。

2.五国合纵攻秦

        秦国是宋国的保护国,齐国灭宋使双方关系恶化,齐秦是当时的两个强国,所以齐湣王不惧怕强秦。苏秦因此奉命出使列国,组织五国伐秦。

        苏秦效忠的燕国与秦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秦惠文王曾将女儿嫁给燕易王,她正是燕昭王之母;秦昭王(赢稷)年少时在燕为质,归秦时燕国也出力甚多。

        当燕、魏、赵等国兵马尽数集结函谷关外时,联军背后却传来消息:齐湣王背着盟友们又一次攻打起宋国;还赶在各国之前,抢先与秦国提出了和解。

        《战国纵横家书》:“天下之兵皆去秦,而与齐争宋地,此其为祸不难矣。”

3.离间赵国

        公元前287年,苏秦出使赵国,此时这个国家的真正统治者是奉阳君李兑,他一直奉行亲齐的外交路线,只有离间了他与齐国的关系,整个计划才算万无一失。

        公元前286年,苏秦从赵国回到齐国,此时他已完成整个计划的最后一环:成功挑拨齐赵关系,使赵国加入反齐阵营。

        公元前284年,在苏秦多年的奔走谋划下,列国又一次组成了合纵联军,在燕将乐毅的率领下,于济西之战大败齐军,连下齐地七十余城,兵锋直指临淄。


        齐湣王才察觉出苏秦的真正意图,逃出临淄前,他下令将苏秦施以车裂之刑。





        和其他间谍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苏秦的反间从来不靠欺诈和隐瞒,而是凭着对列国关系的精准洞察与把握,以利害关系说服对方,从而将局势一步步引向自己需要的结果。

        就像围棋,他用一大半时间在各个角落布下许多局,看似毫不相关,但只要在关键位置落下棋子,就会瞬间形成一副浩瀚磅礴的珍珑棋局。

        苏秦用尽一生,演绎了一个“以百诞成一诚”的间谍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百诞成一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