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读书笔记(上)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找到新的眼睛。
        ——法国作家  普鲁斯特

        《启发》这本书是半年前在朋友的直播间里下单购买的,初心是想支持她的直播事业,同时对罗振宇老师10年坚持段子的创作精华也很期待。

      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就察觉到思考问题视角和深度、纬度的变化,文中确实在很多问题上给了我们另一种答案和版本。看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从自己的固有模式和僵化思维中暂时跳出来,去探寻事物的另一种可能性。

        把本书的精华摘录为上、下两篇读书笔记,上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

        一、视角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需要警惕的就是按照别人提供的框架想问题。虽然你觉得赞成与反对是你自己做主,但实际上当家的人不是你,而是给你这个框架的人。

        直觉思维更在乎捉摸不定的运气,而概率思维要求只要成本合适,只要能提高赢的概率,就要不断去做这件事。比如遇到问题就随口向人请教,这种事在直觉和运气的世界里什么都不是,但在概率的世界里价值连城。

        我们从外面看到任何人的任何“缺陷”,可能都是他巨大精神世界的一小部分,也都是他做更好的自己的一个过程。

        朋友是在你人生的关键时刻替你扳道岔的。

        逆向思考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自以为是的创新,回到了事情的实质。

        当看不清一件事情也没有可靠的数据时,就找一个其他的数据,间接的了解真相。

        按照原因论看世界,很舒服,但是没有用。按照目的论想事情,很艰难,但是指向了自我改变。

        做一件事最常见的思考角度就是它有没有用,但实际上只要再多考虑两个维度,就是它的危害性和稳定性——有没有害处?能不能长期使用?就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很有用的东西,不敢用了。

        自己有什么本事很重要,但跟什么人协同进化更重要。自己能抵挡伤害很重要,但跟一个厉害的家伙结成伙伴更重要。

        有时候可以选择不直接开人,把亲密关系变成利益关系,即使将来还是一拍两散,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副作用了。

        我们过去都误以为大家需要的是更好的道理,其实不是,大家只是恐惧选择,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恐惧选择之后要承担的代价

        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马上你就能够获得一个更冷静客观的思考基础。

        什么是可持续的事?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想一下你现在做的事,将来万一有一天你走了下坡路,它会起什么样的作用?

        境界越高的人,就越看似没什么尊严,但那往往是因为你看不到他真正看重的东西

        一个好故事的本质,是把听众或读者带入一个情景,让他们自己在里面寻找喜怒哀乐的人生体验。

        汉赋本质上不仅是文学,还是那个时代的词典。汉朝人满怀欣喜发明新的词汇来分辨不同的色彩、形体、光泽、声响,就像我们今天面对各种新事物,急于发明各种新名词一样。这种大放光芒的时代对新名词的渴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诗意。

        建设性,不是一路向前,而是不断清空感受,重新回到事实。

        如果我们佩服一个人的毅力,还不如干脆去找找,他到底是怎么感受到这项行动给他带来的好处的。

        看到一个不好的现象,如果你能用别人的愚蠢来解释,就最好不要用别人的坏来解释,这就是汉隆剃刀原理。如果你认为某事没干好是因为有人犯蠢,那么至少还要进一步想两个问题,第一,他们为什么犯蠢?第二,我将来怎么能不犯同样的蠢?有了第一个问题,思考就呈现出结构性,有了第二个问题,就呈现出开放性,这就是好的思考品质的两点共性。

        人在社会交往中,细节是最能控制的,也是最暴露真相。

        人类理性的一个致命缺陷是,看得到眼下的好处和坏处,但是,看不到长期的收益和代价。

        混乱的本质是其他方向的秩序,只不过你没有理解而已。

        人的行为、选择和最后的成就,往往都是环境的结果。

        在合作系统当中,决定一个元素成败的可能不是它的某项优势,而是它对空间、时间和合作伙伴的适应性。

      “和有资源的人合作,和没退路的人共事”。

        人在成绩面前,会高估自己的作用,在失败面前,会高估环境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在做事之前不妨充分高估自己,这个叫有信心,做成事之后再反省,这才是谦虚谨慎的正确姿势

        二、自强

        外部成功看来很明显,无非就是权、钱、名气那几个指标,但其实很难衡量。赢得了竞争,也许暗中积累了仇家。而内在进步看起来很难衡量,但只要不装傻,我们心里都明白自己进步的程度和速度。

        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其实是建立在三种感觉上的:安全感、优越感和存在感。坏的安全感的基础,是讨好外界,而好的安全感的基础,是信任外界。坏的优越感来自攻击他人,而好的优越感来自达成目标。坏的存在感是不断需要外界对自己认可和表扬,而好的存在感,只需要对自我成长有清晰的感知

        为什么一个人要有“多元思维模型”?因为掌握越多的概念系统,就会越接近世界的真相。

        什么是暗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你做一件事会培养出其他的能力,虽然这些能力眼下不能变现。但是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凭借这些暗能力,找到新的业务和赛道

        一切触怒自我的外界刺激都能被当成帮助自己完成任务的工具,什么话听着都顺了,这个境界才叫“耳顺”。

        你在市场中的价格不是谁赏给你的,而是你自己挣到的,市场中的准则是立即行动,准备纠错,干起来再说

        活出自我,不是判离集体,不是违背时代,而是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感的组合。这个组合越丰富,越别出心裁,越有自己的道理和坚持,就越是一个成功的活出自我的人!

        如果一个人能够涉及一个外人触达不了,但又能展开想象的领域,那他就有魅力。

        找到灵感其实很简单,要么不要让它停,要么不分三七二十一的开始

        “抢占式学习”——有理没理,找一个高地强攻上去,之后再回看原来,能力就会涨一大截。而选取的是哪块高地,区别反而没有那么大了。

        低级的欲望,通过放纵就能得到,而高级的欲望,需要克制才能获得。

        成长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容纳更多相反的道理,并且知道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道理。

        音乐就是我们呼吸节奏的外化、延伸、扩展,是我们身体和宇宙连接的纽带。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争的并不是力量的大小输赢,而是谁在跟随谁的节奏。

        为什么说“骄者必败”?因为骄傲,自以为不是普通人,就丧失对普通人感受的理解力。骄傲的反面不是谦虚,是承认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一,记忆知识,不如不断整理和丰富自己的理解框架,让信息各归其位,方便调取。第二,记忆知识,不如编织自己的社会性知识网络,说白了,就是认识各个方面有专门知识的人。

        第一,做具体的事,心中才有真问题,求知得到的才是真知识。第二,与人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根本。第三,选择关头的分寸感是要终身进步的能力。

        所谓干事的能力,无非就是这三样东西的组合:第一,理清乱麻的行动力;第二,捕捉水变清那一刻的感受力;最重要的是第三,分清上面两种事的判断力。

        专注在当下,既不受上一件事影响,也不惦记下一件事。重要的不是你能打开下一个抽屉,而是你能彻底关上上一个抽屉,让事物和事物之间,情绪和情绪之间互不影响。

        每个人都各有天赋,不要在你不擅长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要去找自己真正有天分的地方。

        同样多的钱,有能力的人会花的更有章法,更有品味,也更能有效支撑自己的生活。

        一个人的力量怎么才能被逐步放大?就是自强、结群、分工、求助这四种能力。

        在丰裕社会,吃苦的本质变了。变成了什么?变成了长时间为了一件事情聚焦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因为要长期聚焦一件事,将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一部分消费。甚至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忍受不被理解和孤独,所以这个时代的吃苦,本质上是一种自控能力

        “所谓的才华,其实就是基本功的溢出。”才华这东西不仅不独立存在,甚至也没有追求的必要,基本功一到,藏都藏不住,会溢出来的。

        三、管理

        看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就是看他能不能迅速的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模块化的好处是,第一可以促进分工,第二风险小了,可以把坏事的风险控制在一个模块之内,从而减少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最好的领导力只有一种,就是持续带领团队打胜仗,胜仗打多了,团队对领导的信心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高管自身能力强不强,没那么重要,是否能通过鼓舞和激励,让身边的人都觉得自己很强,这才重要。懂得这个道理,就算是懂得管理的核心秘密了。

        一旦碰到两难问题,先不选,先等等。等找到观察这个问题的更高角度,先前的两难马上就迎刃而解了。

        巴菲特说:“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了更优秀的投资人;而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了更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如果你眼里只有事,就只会关注得失成败,但是换个角度,你所有立场都是关注人的成长,那你天然就有了长期性的眼光。

        搞管理,管住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活力,做正确的决定不重要,重要的是少犯错误。

        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最终的途径不是说服,而是让他感觉这件事是由他自己控制的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认知能力越强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的,也就是不黑不白。

        只有长远的目标值得盯死,只有这个长远的目标能够衡量眼下一切的价值。不管我当下在做什么,我都考虑这件事的长期影响,这就是长期主义。

        目标偏移,被存量绑架,这其实是人生失败最重要的两条原因。

        工作效率的关键,是确认每件事的边界。

        做重大决策,有一个很巧妙的心法,就是要想办法启动一种旁观者心态。让自己抽离出来,摆脱存量因素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局部性危机是因为个别人犯错误导致的问题,可以通过改正错误纠正。而系统性危机不一样,在这个系统里每解决一个小问题,都会释放出一个更大的问题。

        一个有效的计划,往往不是得到坚决执行的计划,而是在过程中不断改变的计划。

        坏机制,是基于强制和惩罚,而好机制则着眼于拉动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需要

        一个好销售的第一大特点,是那种愿意把简单的动作重复做的人,而不是动不动就兴奋的人;第二大特点,抗压。面对压力能做出建设性反应,才叫能抗压

        成人世界的好老师什么样?就是能够通过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让我们真的相信那些简单的道理。

        很多时候,最先抵达目标的人,可能不是速度最快的人,而是不走冤枉路的人。

        只有当员工意识到他是在为自己工作,不但为企业创造利润,还能借此机会让自己的未来更加值钱,这种合作关系才能持续下去。

        专业人员,本质上是大协作系统中的一个零件,本事再大,也只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而在企业当高管,是自己运营一个系统,最大的价值是能独当一面。是不是让上层觉得你是可以托付一摊事的人,才是问题的核心。

        跟人的技巧不是搭顺风车,而是在关键时刻主动加入,成为决定性的力量。这其实就不只是跟人了,而是把仔细观察、主动介入和积极合作三件事合而为一了。

        你问一个点,他能回答一个面,你再顺着这个面追问,他能回答一张网,那基本就可以判定,他是这行的高手了。

        职场怎么判断新来的下属是否靠谱?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去干一件在时间上敞口的小事。如果他能在你预期的时间内给出结果,而且还不错,那么这个人大体上是靠谱的,证明他能在任务和结果之间完成闭环。

        所谓工作能力强,不是什么都会干,而是每时每刻都能分清主次,不管大事小事都能从目标到方法再到资源,按照这个次序去思考

        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制定规则,而是让最不守规则的人破坏力变得最小,更进一步的说是让他不守规则的特性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定规则的时候,与其注意表述的严谨,不如注意他是否好理解、好执行。

        自我驱动,决定命运;动机落差,决定阶层。

        四、未来

        你要是做成了一个平台,你的合作者会因为这个平台而实际性的提高能力、地位和安全性,压根就成了新物种,而且在他的成长路上,这是别的人提供不了的。这时才可以说你做了一个平台。

        所有的创作过程,其实都是一个把自己的想象世界和用户的感受世界缝合起来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那些标准、分类越来越不重要,而人越来越重要,并成为万物的尺度。

        面向未来的商业,不是讨好年轻人,而是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耐心等待。

        想象未来最大的困难,不是你有没有想到一些细节,而是缺了对关键技术的想象。

        “第七感”——除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超感官直觉,第七感指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

        所有服务业其实都在提供两种价值,一种是所谓的功能,另一种更重要,就是对人的陪伴,支持和安慰。

        所谓服务,只不过是把自我精进过程中某一个瞬间的成果分享给用户而已。

        一个好公司的标准是全方位的嵌入社会系统,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嵌入,而且是情感和关系的嵌入

        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不是对任何具体结果有其预期,而是有一种毫无来由的信念

        我见过的厉害的人都有一个特质,就是莫名其妙的坚信自己一定能把某件事干成。虽然细究起来,他也没有什么理由。

        在人群中,要高度重视分歧。分歧比共识重要,因为分歧肯定是真的,而共识有可能是假的。

        要想老年生活的快乐,就得形成探索自己的习惯和乐趣。

        这个时代服务的核心精神,也许就是能创造出一个客户需求,并且让他被普遍接受

        创新和年龄没关系,创新只和创新环境本身有关系。

        关于品牌,第一,可信任的程度决定了产品的再传播效果;第二,品牌的本质不是你说的什么,而是你和什么东西在一起。

        一件东西,不是在用到它时才体现出用处,而是从它在心理上起作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有用了。

        过剩时代的商业核心难题——怎样去制造渴望。

        未来世界比拼的,不再是你的脑子里有什么,而是你能调动什么来帮你“开挂”。

        未来竞争的成败,主要是看你所处的关系网络,以及你和这个网络协同的能力

        坚决不能放纵自己对新事物的畏难情绪,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比丧失好奇心更可怕的事情了。

        什么叫真的懂一个行当?“不说是非,只说趋势”——真行家看自己的行当,看到的是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

不要以为你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做生意。做生意,说到底经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户的离去,大多是因为你的产品;而客户的回头,大多是因为你的服务。”

        个人分享的欲望居然可以强烈到战胜一个人自我保护的本能,未来的商业动能,很大一部分秘密就藏在这里。

        我们生活在一个供给过量而消费不足的时代,消费的启动不仅需要产品好、价格低,还需要你能启动一个场景

        最后把《启发》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共鸣摘录如下:

        关于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新东西,而是你自己,尤其是你自己感受微妙差异的能力。

      不仅科学研究,我们读书也一样。不会读书的人,是把书当作山,自己去爬山,过程中关心的是,这座山我爬了多少。但会读书的人,是把自己当作山,用书来爬自己,关心的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被这本书改变了多少——重要的是自己的改变以及对这种改变的感受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启发》读书笔记(上))